电影《一代宗师》中有句台词说得好:“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把握好一个度,特别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更要把握好尺度,用现在一个流行的词来说,就是要有“边界感”。
所谓的“边界感”,就是知道自己在什么范围内可以做什么,同时也理解他人的界限。就像叔本华说的那样:“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可是在与人的相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人都知进退、懂深浅。
多年前,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就遇到一个缺乏边界感的同事。她姓马,30 多岁,心直口快,凡事都喜欢上前“凑热闹”,又不懂得分寸,常常吃力不讨好,不受人待见,大家面对面时都称她马大姐,背后里却叫她“马管事”。记得有一次,我刚好和男朋友闹别扭心情不太好,饭后和大家散步时闷闷不乐。马大姐见了不问缘由就跟我说:“怎么,男朋友惹你不开心了?我看这个小李啊,就是不懂得珍惜。妹子,这男人啊你可不能惯着,要端着点,不行呢就拉倒。”接着她就开始讲述她当年的恋爱史。她的本意是想要安慰我,可反而有种火上浇油的感觉,让我更加郁闷。
还有一次,同事小张正和我在办公室兴高采烈地谈论买房的事。她打算和哥哥一起凑点钱,给父母买套房养老。刚好被路过的马大姐听到了,她立即凑上来说:“小张,这买房你可不能和哥哥一起买啊,那将来算谁的,到时候会有好多麻烦事哩。”看着马大姐还要继续说教,小张借口说肚子疼,一把拉上我就往外走。离开没多久,小张满脸不悦地说:“真是多管闲事!”有了马大姐的前车之鉴,我认真检视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学做 一 个 懂 分 寸 的 人 。有段时间,妹妹和妹夫的婚姻因为家庭琐事,亮起了红灯。年迈的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着急得不行。他们背着妹妹和我诉说着担心,一会儿说想去分别劝说妹妹和妹夫,一会儿又说让妹妹来我家住段时间。我能理解为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但我更知道做人的边界感,耐心劝说他们,妹妹夫妻之间的事只能靠他们自己解决,别人管不了也不能管。后来,妹妹和妹夫他们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慢慢又恢复到以往甜蜜的状态,父母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是的,无论是在与家人还是与同事朋友的相处中,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有边界感的人。亲人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尊重家人的爱好、隐私,不随意代替他们处理他们自己的事;爱人之间,保持一张纸的距离,真诚相待且顾及对方的感受,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给予彼此空间与安全感,相互惦记却不过分黏腻;朋友之间,保持一杯水的距离,偶尔问候,多倾听少追问;对外人,保持一堵墙的距离,过好自己的生活,不随意掺和别人的生活。边界感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它让我们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能守护好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