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0 月,在安徽泾县,宣纸传习基地正式亮相,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的创新平台。
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传统与时尚完美相融,一开馆,这里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自此,中国宣纸小镇又多了一个网红打卡点。
从一张宣纸,到一个小镇。近年来,安徽宣城在做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同时,切实把宣纸文化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宣纸产业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旅游等深度融合,让这一古老非遗扮靓产业新景,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匠心独运:一张纸,百道工,道道精细
从泾县县城出发,驱车往南约17公里,便抵达榔桥镇乌溪村。
奔着乌溪村去的原因不在山,也不在水,而在一张纸。
这个偏居一隅的皖南村落,在中国众多书画艺术家、爱好者以及文人雅士心中俨然“圣地”,只要他们来泾县,必想去“朝圣”一下。
“中国宣纸在泾县,泾县宣纸看红星”。“红星宣纸”的出产地——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就在乌溪。
走进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大国工匠”、捞纸工周东红和搭档正站在一槽纸浆前,紧张忙碌。只见 两 人 各 持 纸 帘 的 一侧,在水槽中一深一浅地 捞 两 次,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
今 年 58 岁 的 周 东红,已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员工。40 年里,经他手捞出的宣纸多达 1000 余万张。“捞纸动作看似简单,可每捞一张纸,纸槽中纸浆浓度都在降低。越往后捞,唯有下水深、动作慢,才能保证每张宣纸的重量一致。其中的微妙变化,全凭手的感觉。”周东红手上不停,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
而捞纸,只是宣纸制作技艺中的一环。从原料到成品,这中间要经过足足 108 道工序:选料、打浆、水捞、晒纸……道道精细。
精细到啥程度?周东红以原料采集举例:宣纸的原料只能是产于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不可掺杂任何其他原材料。采摘后,经过选、捡、蒸、煮、沤、浸、扯、晒、过滤等“千锤百炼”,原料收集这一道工序才算完结。耗时少则一年,多则一年半。
此时,屋外寒风阵阵,晒纸间却热浪滚滚。
“大国工匠”、晒纸工毛胜利手脚麻利地将一张张湿纸贴在滚烫的钢板蒸汽焙上,随手拿起松针刷,“唰唰”几下就将宣纸熨得平平整整。稍待片刻,毛胜利用小指挑起宣纸一角,把整张纸从钢板上揭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把湿润的纸从纸贴上揭下来,很看功夫。”毛胜利说,力道重了,会把它抓破;力道轻了,又揭不下来。而要熟练掌握手法和力道,至少3年。
晒纸完毕,再经检验、剪裁,张张洁白的宣纸得以制成。
如今,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着全国宣纸行业八成产量的重任。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迎福感慨:“正是以周东红、毛胜利为代表的工匠人的代代坚守,精益求精,才有了今天宣纸名满天下的荣耀,才有了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名片。”
与时俱进:一张网,大市场,源远流长
在宣纸生产车间,放眼望去,大部分工人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师傅。泾县年轻人在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老非遗的保护中,让它留下来、传下去,走进千家万户。
中 午 时 分 ,泾 县 丁 家 桥 镇 李 园村,张姝就忙着往快递公司的大货车上搬箱子。一旁屋子里的货架上,描红纸、粉彩纸等产品满满当当。她的丈夫正根据网上订单,将挑拣好的货品从货架取出,打包放入快递箱中。
2010 年,作为名副其实的“宣二代”,张姝和丈夫开起淘宝店,卖宣纸、书画纸及衍生的文化产品,店内绝大部分产品都来自她父亲经营的宣纸厂。
“一开始淘宝店生意不好,我们边上班边经营,经常要从外头跑回来发货。”张姝说,如今每年销售额超 500 万元,干脆辞职。“遇上‘双11’这样的关键节点,一天能有两三千单,十六七个人一起包快递都忙不过来。”
慢慢地,在这个总面积 11.79 平方公里的村子里,像张姝这样以“前店后厂”模式办网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目前,全村 1200 余户村民中,200 多户都通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 ,年 销 售 额 达 1 亿元。李园村也因此被评定为安徽省首个“淘宝村”。
不只是李园村,泾县 各 大 宣 纸 制 作 厂 也积极拥抱互联网,纷纷建立天猫旗舰店、淘宝直 营 店 等 。 由 于 越 来越 多 的 年 轻 人 选 择 返乡创业,抖音电商直播开始蓬勃发展,大大小小 的 网 店 有 了 专 属 直播间,成为一大特色 。目前,仅丁家桥镇,宣纸 销 售 电 子 商 务 集 聚区 中 经 营 户 多 达 1100余户,全年发货量超过500 万 单 ,宣 纸 电 商 及其 周 边 的 从 业 人 员2000 多人,人均年收入5 万元以上。
文旅融合:青的山,绿的水,宣纸的白
车到乌溪,紧邻 205国道的村口,一组白色主调的建筑映入眼帘。整个建筑群造型精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像一件巨大的、由无数张宣纸折叠出的工艺品,又好似一组巨型汉白玉雕塑。
山的青、水的绿,衬着宣纸的白。每天,南来 北 往 的 车 辆 经 过 此地,看到这样的画面,总会眼前一亮。
“这些是已经建成的宣纸博物馆、宣纸文化园、国纸客厅以及国纸水街。”黄迎福介绍,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过去单纯造纸卖纸的局面,全力打造中国宣纸小镇,推动宣纸产业与旅游等深度融合。
中国宣纸小镇于2020年开工建设,总体规划是以现有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文化园为核心依托,建成占地近 3 平方公里的“宣纸圣地、文创高地、艺术宝地、旅游胜地”。
小镇目前还处于紧张建设中,但已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研学、游玩。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宣纸小镇接待游客数已超40万人次,其中六成左右来自江浙沪地区,带来经济效益近 2000 万元。
此外,宣城市还定期举办宣纸文化艺术节、文房四宝文化创意创新项目大赛等活动,推出文房四宝研学之旅、文房四宝探秘之旅等多条经典旅游路线,“宣纸上的山水画卷”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1至11月,接待国内游客4587.6万人次,同比增长8.01%;旅游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13%。(人民日报记者 吴焰 李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