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筑牢服务群众“主阵地”,织密法律援助“连心网”。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实行法律援助网格化管理。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统揽,依托公检法、区直相关职能部门设立的1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支撑,63个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点为末梢,实现了法律援助服务体系立体化、咨询受理动态化,有效畅通了“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法律援助工作圈,极大方便基层群众就近及时获得法律援助。
打通便民利民“主动脉”,按下法律援助“快捷键”。持续优化法律援助服务流程,扎实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持续推行“最多跑一次”“容缺受理”等制度,实现法律援助申请“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预约办”和“上门办”。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申请、审批、指派一站式服务,确保困难群众法律援助一次办成。对受援群众在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上提出的法律服务需求,实现“一端发起、三台响应”,提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法律服务。
锻造联动履职“主力军”,构建法律援助“大合力”。建立健全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衔接机制,及时交流信息,共同做好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加强与人社、残联、妇联、工会、信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单位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职能作用,实现工作有效衔接,积极拓展法律援助服务领域,不断满足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需求。
紧扣案件质量“主命题”,守牢法律援助“生命线”。严格规范受理、审核、指派、归档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通过案件跟踪回访、旁听庭审、案卷评查、优秀案例评选、征询办案机关意见等措施,构建立体式、多维度、广覆盖的案件质量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卷宗的优良率和受援人的满意率。
唱响普法宣传“主旋律”,提升法律援助“知晓率”。联合相关单位、部门,积极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企业、送法进校园和法律赶大集等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有效提升宣传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法治宣传新形式、新载体,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法律援助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公众知晓率,让法援民生实事政策深入人心。(娰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