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视剧创作领域,家庭情感题材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这类作品通过展现普通家庭的生活百态,以其贴近人心的真实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电视剧《六姊妹》以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淮南为故事背景,通过何家四代人的生活经历,生动描绘中国社会中一个极其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命运变迁,并呈现出在不同年代中“中国式”家庭所具有的生存方式、情感状态、伦理关系,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的凝聚力和人性的温暖。
电视剧《六姊妹》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家庭年代剧,更像是一部属于家庭的“史诗”。剧情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了六姊妹的青春期、成熟期和中老年时期。第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对于过去生活细节的描述。一个家庭,姊妹们打打闹闹地成长,很有喜剧氛围。男主人何常胜去世后,小说立刻进入第二部分,即女人当家的部分,这一部分里何家丽作为大姐,承担了父亲遗留下来的责任,把妹妹们都安排妥当,成家立业,基调还是昂扬的;第三部分讲述了六姊妹各自的生活波折以及姊妹们的失和并最终和解。
《六姊妹》以温情十足、不疾不徐的镜头语言,描绘了立体的家庭群像。剧中,何文氏作为整个何家的大家长,是主心骨一般的存在,为整个何家的后辈提供着避风港湾;刘美心、何常胜相濡以沫多年,把六个女儿抚养成人,看着她们各自拥有日渐丰盈的人生。何家六姊妹性格各异,长姐何家丽能吃苦、有担当,二姐何家文一心求安稳却饱经风浪,三姐何家艺争强好胜、外表光鲜,老四何家欢目光超前、机智敏感,老五刘小玲恣意妄为而不被约束,六妹何家喜一直被宠溺和偏爱,她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历经命运起伏始终守望相助,共同抵抗风雨波折,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明白了“家”的含义。
《六姊妹》通过展现何家四代人的相处模式,为当代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与思考当下家庭关系的窗口。剧中一家六姐妹性格和命运截然不同:有人安定一生只为家庭,也有人把重心放在事业上,还有人漂泊在外最后回归家庭。一个大家庭四代人心中对“家”的定义可能存在不同,但“家”始终是贯穿全局的支撑性存在。剧中对亲情的诠释打破了传统年代剧中过分理想化的倾向,展现其经历误解、冲突与和解的多重考验。剧中,老三何家艺的婚姻遭到了家中反对,但她毅然决定与不被家族认可的欧阳宝结婚,带着一床被子开启了新生活。当大姐何家丽需要借款时,何家艺表面上要求其写下欠条,背后却默默撕毁,体现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她并未打算让大姐偿还,写下欠条更多是为了缓解自己因婚姻选择而承受的家族压力与误解。这一行为平衡了个人尊严与家庭和谐。同样,当老五刘小玲南下谋生、经济拮据时,何家艺尽管自身艰难,仍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彰显了家族成员间相互扶持的传统美德。同时,六姊妹在家庭面临变故时总是齐聚一堂,共商对策,展现了深厚的家庭凝聚力。节庆时刻,她们更是尽力回家团聚,体现了对家庭团聚的珍视。例如,祖母何文氏九十大寿时,全家赶来祝寿,刘小玲虽未能归来,仍通过电话传递祝福。剧中还通过镜头语言,将已故家族成员何常胜的形象融入,象征家人心连心、超越时空的团圆意象,深化了家庭团圆主题的内涵与外延。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剧中六姊妹对亲情的大彻大悟。小女儿何家喜从小由母亲刘美心带大,仗着母亲对自己的偏心,她就联合母亲把大姐一家赶出家门;而何家喜又嫉妒五姐刘小玲买了新房,自己也想买一套比五姐家楼层还高的公寓房,她占着何家老房子的所有权,把年迈的刘美心一人留在老宅,后来又为了刘美心娘家传女不传男的酱菜方子,雇人去用鞭炮恐吓母亲。母亲被气得住院,几个姊妹赶到医院,唯独缺了何家喜。后来,何家喜患了白血病,姊妹们进行骨髓配型,除了大姐何家丽,其他人都没有配型成功,而何家丽也抛下个人恩怨,同意把骨髓捐给最小的妹妹何家喜。血浓于水,所有的灾难在亲情面前都不值一提,尽管吵过闹过,这份亲情都是剪不断的。(李永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