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于我,是熟悉的,母亲的老家高沟距刘渡不过数十里,三姨家所在的姚沟与刘渡毗邻,近在咫尺。
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高考落榜,又摔断了胳膊,沮丧的心情无法形容,仿佛沉到人生谷底。慈祥的外婆把我接到无为,想方设法给我疗伤,身体的伤,心里的伤。她怕我在家闷出病来,就让做油漆匠的老舅带上我。我跟着老舅走村串巷,去了刘渡、高沟、姚沟、泥汊等许多地方。
那时候村里大多数是草房,偶尔有几间土坯瓦房。有一两家红砖瓦房,在整个村子甚至四乡八里,可谓是鹤立鸡群,人人知晓。
载着采风作家的中巴车行驶在刘渡乡村之间,很多年没有来,尽管已有心理准备,还是被眼前一幕幕所震撼。宽阔干净的水泥路不仅村村通,而且通到家家户户门前,一座座砖混小楼在村中林立,哪里还有过去贫穷的样子?健身广场、休闲水榭、精巧凉亭……又哪里是乡村模样?
在马坝村,陪同的无为老师指着一座普通的二层小楼说,那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战役“一等功臣”、劳动模范马毛姐曾经居住的家。
1949 年 4 月 20 日,14 岁的马毛姐沿着马坝村泥泞的小路翻过江埂,藏在芦苇丛中。她在等,等天黑,等红色信号弹升空,等万船齐发的那个时刻。我不知道她撑着竹竿纵身跃上船时,船上的解放军和她的船工哥哥惊讶的表情,但我知道她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把解放军渡过长江。
如今,战火硝烟散尽,渡江精神代代相传,渡江小船磅礴的力量,激励着刘渡人不断超越,不断向前。
你看,他们打破传统农业束缚,转变思路,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泛开展水产养殖业,他们养殖的螃蟹,能和闻名天下的大闸蟹相媲美;他们种植的莲藕遍布湖北,在当地收获“藕老板”的称号,不仅积累了财富,更赢得了尊重。
走进庆丰村广场,阳光明媚,清风和煦。清澈的湖水、别致的休闲凉亭一一映入眼帘。当村支书介绍,当年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时,大家都露出惊讶的神色。刘渡、高沟、姚沟等地,背靠长江,地势低洼,是典型的圩区,过去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上世纪九十年代,无为人在凤凰颈建起一座享誉八百里皖江的排灌站,从此告别了靠天吃饭,有了安居乐业的保障。如今,凤凰颈排灌站又开建“引江济淮”工程,气势恢宏的主体建筑矗立在大堤上,让人心驰神往。
当年我跟着老舅走村进户帮人油漆家具时,就经常听他和木匠们说起到刘渡买木材。工作后曾无数次坐船经过刘渡木材市场,看着堆积如山的木材,总会自豪地对同事说,那里是我的家乡。刘渡木材市场自发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中,木材需求量倍增。来自长江上游云贵川、中游湘鄂赣等地的木材顺着长江源源不断地流向下游地区,亟需一个大型木材流通交易市场。
历史选择了刘渡,刘渡抓住了机遇。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刘渡木材市场飞速发展,为刘渡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刘渡木材市场江堤外,芳草如茵,绿树成行,水鸟云集,百舸争流。清新的空气让人流连忘返,采风的老师们拍照、录视频、发朋友圈,不亦乐乎,更有人翩翩起舞。
长江边,跳支舞,为奔腾而来的长江,为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绿水青山,为勤劳、勇敢、智慧的刘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