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市作为主题演绎市,组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精彩亮相本次博览会。
三月的合肥,春意融融。3 月 27 日至 29 日,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安徽省国际商会共同主办的 2025国际乡村发展创新博览会在合肥举办。本次博览会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新动力”主题,汇聚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300 家海内外企业,展示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绿色食品、乡村文旅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其集中呈现了安徽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
AI发力 引领农业变革
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研究院展出的“智能型小番茄采摘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围观。“它能够准确检测出小番茄的成熟度及其空间位置坐标,采摘识别成功率基本能够达到 95%以上,定位精度能够达到 1 厘米内。”该研究院研究员孔德义介绍,这款机器人通过机械臂和机械手对成熟小番茄进行逐个采摘,对果实无损伤。
人工智能(AI)是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日前,《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已印发实施。
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正驱动传统经验农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型,引领着智能化农业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农业”前景广阔,在农业机器人、作物监测与管理、农业数据分析与预测等方面,人工智能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科大讯飞构建的耕云农业大模型实现了新升级,安徽左岸芯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建设的耕云农业大模型 DeepSeek 版在病虫害识别能力方面作出了创新性突破。新版本采用DeepSeek推理模型、自主训练的YOLO病虫害特征提取模型、通义千问图像解译模型“三模协同”技术架构。“它能够实现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等核心病虫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3.5%,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21个百分点,防治方案的采纳率提升至82%。”该公司咨询负责人王蒙对新版本功能很有信心。
搭建平台 提供贴心服务
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产业振兴。目前,农产品存在产业链长、流通环节多、品牌附加值低、销售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阻碍着乡村产业振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在农业产业链的应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在这方面,安徽各地也在因地制宜地积极谋划布局。
浪潮智稷农业互联网平台聚焦农业产业、数字乡村两个业务领域,面向服务端、管理端、运营端三类终端,依靠智感、智策、智算、智同四类技术支撑能力,围绕政、企、农、金、科五类用户,打造N个场景,形成协同、开放、融合数字生态体系。浪潮农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已落地芜湖市无为螃蟹产业互联网项目,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贯通,赋能螃蟹产业的各环节,带动万亩农户,使养殖成本降低 30%、生产效率提高 20%、品牌曝光度增加300%,推动5000万+供需撮合交易。
围绕解决“从种植端到消费端”各环节的堵点痛点,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合肥一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种粮一体化”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场景。该平台负责人彭晓东颇为高兴地说:“平台已覆盖安徽、山东省内23个县市区域,上线 30 余家大型加工企业应用,服务涉农主体6000 余个,累计线上交易流水超过 62 亿元。”目前,该平台已入选安徽省数字皖农“5+8”试点单位之一。
培养人才 增强发展动力
在安徽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主题展区,展台上摆放着安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学员带来的以“头雁”命名的优质农产品。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晓伟介绍,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安徽农业大学积极承担培育任务,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培育造就一批与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植根江淮大地的“头雁”队伍,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雁阵”,推动安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了解,安徽农业大学还组建了“头雁”联盟校友分会,学员们可以在此共享技术、资源、销售渠道等,共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统筹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构建了面向“三农”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2024 年,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积极探索“岗位预定、课程定制、基地实践、经费支持、定向就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今年 3 月,首批联合培养的 33 名本硕毕业生集中签约加盟安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在继续教育方面,安徽农业大学创办“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抓好“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耕耘者振兴计划”“高素质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为安徽培养了10余万名乡土人才。
当前,安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意义十分重大。2024 年,安徽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1.2%,均居全国前列。
今年,安徽将继续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抓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本报见习记者 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