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南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作为打造科技强市的“第一资源”,通过多维度综合施策,强化人才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建立院士工作站,激发高端人才引领效应。积极对接高端智力资源,推动建立院士工作站。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戴勇院士团队成功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支持毛集益恒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创建院士工作站,推动毛集益恒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就院士工作站合作事宜开展洽谈。评审立项淮南市“双创之星”创业人才 8 名、创新团队12家。来自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32 名专家学者入选第一批“科技副总”名单,服务全市27 家企业。征集双链融合专员42 名,考核验收在建“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35家。
多维度综合施策,增强科技人才吸引力。依托科技活动搭建引才桥梁。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先后开展安徽“双创汇”活动 4 场,参会企业达300余家,签约项目金额达79.8亿元,发布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 40 余项、科技成果 80 余项。依托重大项目吸引人才。“基于超支化聚(β-氨基酯)新型核酸递送载体技术开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治疗药物及其临床转化”等11个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支持。支持淮南企业在长三角设立人才飞地16家。凤台县首家科创人才飞地“复旦国金——淮南市凤台县新能源产业科创人才飞地”在上海复旦大学揭牌。
夯实平台基础,打造人才发展优渥环境。以创新平台为媒介,吸引高端创新资源汇聚淮南,为企业人才成长提供坚实保障。高位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煤矿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建立研发机构,13家企业成功获认定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精准制定平台建设计划,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平台进阶路径。目前,淮南市已拥有市级以上科创平台 228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56 家。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由中安联合“揭榜挂帅”,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江苏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共同组建的“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挂牌。(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