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3-3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智慧就业“职”达家门口

    摘要:近日,在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就业服务站,居民正在了解招工信息。今年以来,庐阳区依托合肥市“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构建起三孝口街道就业服务网络,创新打造全省首个街道级就业服务站,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

  • 独居老人的“共享女儿”

    摘要:日前,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民政专干郑伟纲与社工一起走进独居老人奚居武的家中。看到熟悉的面孔,80岁的奚居武脸上洋溢着笑容,迫不及待地和他们分享着内心的喜悦:“现在的日子真舒心,不仅你们来看我,女儿

  • 科技春耕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摘要:三月末,桐城市孔城镇九年村的520亩油菜田迎来了盛花期,微风轻拂,花浪翻滚,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穿梭,进行授粉和施肥。物联网设备的监测屏上显示开花率高达98%,科技与农时的精准结合,勾勒出一幅现代化春耕的

  • 暖心“妈妈岗”上线上班带娃两不误

    摘要:育儿阶段的女性往往面临着带娃与就业难以兼顾的困境。而位于安庆市迎江区滨江街道的一家社区“梦工坊”,别出心裁为“宝妈”打造上班带娃两不误的工作岗位,依靠弹性工作时间、灵活管理方式,帮助她们在获得稳定的收

  • 守护一江春水共绘新安画卷

    摘要:近年来,黟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奋力绘就绿水青山壮美画卷。春暖花开时节,羊栈河畔,桃红柳绿油菜花黄,粉墙黛瓦

  • 池州:厚植家风沃土涵育文明繁花

    摘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年以来,池州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传承好家风系列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构筑起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传家宝”焕发新活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春耕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期次:第8547期   

三月末,桐城市孔城镇九年村的 520 亩油菜田迎来了盛花期,微风轻拂,花浪翻滚,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穿梭,进行授粉和施肥。物联网设备的监测屏上显示开花率高达98%,科技与农时的精准结合,勾勒出一幅现代化春耕的生动图景。

站在田埂上的种植大户陈捍东轻触手机屏幕,“智慧农业”App 上的实时数据仿佛跳动的音符。这位 56 岁的新型职业农民,今年220 亩油菜田首次应用了“精准促花”技术。“硼肥喷施的时机精确到小时,灌溉量误差控制在 5%以内。”陈捍东展示着手机里的作业记录,今年油菜花期比去年提前了 5 天,盛花期持续的天数增加了7天。

毗邻的地块上,种植了 150 亩油菜的朱小二和王后文,正利用北斗导航播种机进行后期管理。“其作业轨迹与规划图的误差仅在厘米级别。这套系统就像是给土地配备了GPS,不仅节省了种子,还能降低人工巡查的成本。”王后文算了一笔经济账,机械化管理使得他种植的 150 亩油菜田,每亩的综合成本降低了超过200元。

今年,在孔城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三位种植大户的油菜田均采用了“阳光131”这一改良品种。“这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在去年长江流域持续的阴雨天气中展现出卓越的抗逆性。”孔城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农艺师丁俊贵说。

“通过无人机精确施用生物农药,结合智能气象站的预警系统,成功地将菌核病的发生率控制在 3%以下。”丁俊贵针对 3 月连阴雨的情况制定了保花方案,有效地将异常气候的影响限制在 5%以内,“以当前每公斤菜籽 6.2 元的价格计算,520 亩的总产量将超过 80 万元,相较于散户种植模式,增收超过30%。”

规模化种植使得村民能够实现“租金+薪金”的双重收入增长。脱贫户张千圣的 10 亩曾经荒废的土地,如今变成了一个“聚宝盆”。除了每年能够获得 3600 元的土地流转费,他还在田间从事补苗、除草等工作,一年能赚取3万余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张千圣高兴地说,九年村的7名种植大户已经累计带动了 37 户村民就业,支付的劳务费用超过了28万元。

站在田埂上远眺,520 亩花海与蓝天白云相接。植保无人机编队在花浪上空掠过,在金色的背景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九年村通过大户带动,实现了‘小田并大田、碎地变良田’,520亩油菜田预计可产菜籽油约48吨,相当于桐城市2万人一年的食用油量,这对保障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孔城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技术员胡南河望着长势均匀的油菜田说道。

“我们计划在明年将油菜种植面积扩大至700亩,并建设一座标准化的育苗工厂,以推动粮油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深度转型,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更加辉煌的‘丰收答卷’。”九年村党总支书记余永忠说。(郭征东)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