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桐城市孔城镇九年村的 520 亩油菜田迎来了盛花期,微风轻拂,花浪翻滚,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穿梭,进行授粉和施肥。物联网设备的监测屏上显示开花率高达98%,科技与农时的精准结合,勾勒出一幅现代化春耕的生动图景。
站在田埂上的种植大户陈捍东轻触手机屏幕,“智慧农业”App 上的实时数据仿佛跳动的音符。这位 56 岁的新型职业农民,今年220 亩油菜田首次应用了“精准促花”技术。“硼肥喷施的时机精确到小时,灌溉量误差控制在 5%以内。”陈捍东展示着手机里的作业记录,今年油菜花期比去年提前了 5 天,盛花期持续的天数增加了7天。
毗邻的地块上,种植了 150 亩油菜的朱小二和王后文,正利用北斗导航播种机进行后期管理。“其作业轨迹与规划图的误差仅在厘米级别。这套系统就像是给土地配备了GPS,不仅节省了种子,还能降低人工巡查的成本。”王后文算了一笔经济账,机械化管理使得他种植的 150 亩油菜田,每亩的综合成本降低了超过200元。
今年,在孔城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三位种植大户的油菜田均采用了“阳光131”这一改良品种。“这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在去年长江流域持续的阴雨天气中展现出卓越的抗逆性。”孔城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农艺师丁俊贵说。
“通过无人机精确施用生物农药,结合智能气象站的预警系统,成功地将菌核病的发生率控制在 3%以下。”丁俊贵针对 3 月连阴雨的情况制定了保花方案,有效地将异常气候的影响限制在 5%以内,“以当前每公斤菜籽 6.2 元的价格计算,520 亩的总产量将超过 80 万元,相较于散户种植模式,增收超过30%。”
规模化种植使得村民能够实现“租金+薪金”的双重收入增长。脱贫户张千圣的 10 亩曾经荒废的土地,如今变成了一个“聚宝盆”。除了每年能够获得 3600 元的土地流转费,他还在田间从事补苗、除草等工作,一年能赚取3万余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张千圣高兴地说,九年村的7名种植大户已经累计带动了 37 户村民就业,支付的劳务费用超过了28万元。
站在田埂上远眺,520 亩花海与蓝天白云相接。植保无人机编队在花浪上空掠过,在金色的背景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九年村通过大户带动,实现了‘小田并大田、碎地变良田’,520亩油菜田预计可产菜籽油约48吨,相当于桐城市2万人一年的食用油量,这对保障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孔城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技术员胡南河望着长势均匀的油菜田说道。
“我们计划在明年将油菜种植面积扩大至700亩,并建设一座标准化的育苗工厂,以推动粮油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深度转型,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更加辉煌的‘丰收答卷’。”九年村党总支书记余永忠说。(郭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