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这座繁华的城市中,有许多条道路,它们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与情感。而对我而言,亳州路无疑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条。它虽不长,却藏着我 20年难以割舍的情感与深厚的渊源。
亳州路南起环城路,穿越北一环路,于畅园社区(原建材一厂)大门口“华丽”转弯至肥西路,全长仅约3华里。
自20世纪80年代起,亳州路守护着业已形成的美食街的格调。虽然有店面更迭、售品变换,一些在此经营达20多年甚至时间更长的老饭店、老铺面足以印证:“最高台”“老北京涮羊肉”“吴山贡鹅”“小食候湘”“老二龙虾”是大型聚餐、举办宴会的理想地。三五朋友小酌对饮家庭聚会的地方随处可觅,如“方圆酒家”“陈家私房菜”“小渔村”“和尚土菜馆”等等。咱合肥赫赫有名,百姓每日不可缺少的早点快餐店也是分布有序,“刘鸿盛”“老乡鸡”“蒸小皖”“庐员外”“襄阳牛肉面”,足以让居住于此的“老饕”们大饱口福,尽享肠胃的满足与畅快。
亳州路不长,1.5 公里路段分布着大大小小近 20 个居民小区,平均每华里就有六七个人居小区。显然,人数和人气是构成美食火爆和旺盛的主体因素。
2005年,我和一位至友一同换房于亳州路,把家安在了青草茵茵的环城河畔。对于亳州路近 20 年的变迁有着翔实的记忆。那时的亳州路用“灰头土脸”来形容也不为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春天一到,恼人的飞絮让行人睁不开眼。最让人揪心的是靠近肥西路路段,夏季一遇暴雨,积水不畅,导致车辆行人无法通行,给当地居民生活出行带来不便。事物变迁总是在悄然间,经过树种改良和市政管网设施改造,曾经飞絮满天飘和积水无处去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苦涩与苦恼的记忆成了过去。而今,亳州路西尽头便是合肥四里河生态公园,掩映在万绿丛中的林荫小道,三三两两或漫步其间、或跑步健身、或指指点点欣赏这靓丽美景……
在亳州路生活久了,对我来说也养成了一种依赖,这种依赖当然指的是出门购物、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看病就医等多方面的便利。除去大众化的美食,让亳州路人引以为傲的一定是充满着浓郁书香、黉门学子众多。
清晨,当悦耳清脆的报时钟声从亳州路桥头的合肥图书馆顶部高大钟楼发出,提醒人们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又一个读书日的到来。工作日,但见亳州路小学、柏景湾小学还有庐阳高级中学门前,送孩子的家长们来去匆匆,一两句简单的叮嘱便转身而过。周末时分,无论合肥市图书馆,还是合肥畅和书院门前,早早地集结了一群等待进馆的市民。有来充电、有查阅资料,有找寻学习所需,更有从书本中探寻精神世界的奥秘……
二十载光阴如梭,亳州路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了我无数的欢笑与回忆。这条不长却充满温情的路,早已成为我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身在何方,心中的亳州路都将永远那么清晰、那么温暖。愿这条充满故事的路,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也愿我的情深岁月,与亳州路一同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