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 月 28 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我省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安全生产实现“四降三无”,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11.4%、22.7%、6.5%,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无重大消防火灾事故、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防灾减灾救灾实现“三个下降”,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倒损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与近 5 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 59.3%、66%、36.6%。
据了解,我省坚持多元共治,完善“全链条”安全责任体系,牢牢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拧紧责任链条,紧盯责任落实。一是“明责”。动态更新“三管三必须”责任清单,厘清省直 45 个部门 256 项安全生产职责。二是“盯责”。严格刚性约束,建立完善考核巡查、预警提示、警示约谈、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指导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整治消除重大风险隐患。三是“问责”。强化“隐患前追+事故后追”,责任倒查159人,省级挂牌督办事故7起、提级调查4起。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全覆盖”督察检查体系,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开展安全生产督察。聚焦安全生产责任措施和全局性重点工作落实,完成首轮2批对6个市和2个省直单位的督察。聚焦专项治理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压茬推进 5 轮全覆盖指导服务,治理隐患 6692项。三是省安委办会同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一竿子插到底”突击抽查,强化真督实查、压茬推进、闭环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构建“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围绕全领域覆盖、全链条管控、全过程监管,提升“最先一公里”安全预防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化解能力。实施矿山、危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37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督促整治重大事故隐患 1.9 万项,推动企业设备设施和生产工艺改造 9.8 万项。紧盯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开展消防安全除患攻坚和电动自行车、城镇燃气等“全链条”整治,消除隐患 56.5 万项。关闭退出、整合重组、升级改造矿山29座,“一库一策”治理“头顶库”31座,销号尾矿库3座。全省39家化工园区均实现安全风险等级达标,现有10 家硝化企业全部完成自动化改造。制定工贸行业安全生产30 条硬措施,实施电焊机“加芯赋码”,接入焊机数据4.5万余台。
坚持科技赋能,健全“多层次”支撑保障体系,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立足大震巨灾、“三断”等极端复杂困难情况,争取中央国债资金 12.78 亿元,省市县配套资金5亿元,开展预警指挥、航空应急、基层防灾、工程抢险等项目建设。充实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安全生产类专业救援队伍 126 支、自然灾害类 214支,区域应急救援基地5个、航空应急救援基地2个、水上工程救援基地 1 个,配发基层抢险救援装备 6.92 万套。强化安全风险智能监测。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成城市生命线、尾矿库、危化品、油气长输管道、烟花爆竹仓储企业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监测系统,高效响应处置各类预警48.5万余次。
坚持机制牵引,形成“全过程”灾害应对体系,关口前移防控重大涉灾风险。明确省市县乡四级防汛包保责任人 1.7 万余名、城市防汛排涝责任人 4200 余名,纳入省应急指挥平台统一管理,实现一键呼叫,灾害预警和临灾“叫应”直达基层。高效处置黄山特大暴雨洪涝灾害。2024 年 6 月黄山市遭遇强降雨袭击,省防办紧急集结救援力量 6400 余人投入抗洪抢险。针对歙县4 个村庄“三断”问题,调派 20 架无人机、直升机紧急驰援,第一时间打通生命通道。全力应对长江、淮河流域性洪水。在江淮之间、淮北地区梯次前置抢险救援力量 9.5 万人,及时处置堤防险情 245 处。为 696 个村配备卫星电话,果断转移人员 9.3 万人。扎实开展灾害救助,争取中央救灾资金 4.73 亿元、物资 4.6 万件。各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有力确保了干支流堤防、水库等重点防洪工程安全,确保了交通、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确保了灾区安定和社会大局稳定,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报记者 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