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池州市贵池区马衙街道马衙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新建组、共义组村民纷纷托村民组长“做媒”,希望村里把他们300多亩的田地流转。
“好好的田自己不种,为什么要‘交’给村里?”面对笔者的提问,马衙村党总支副书记罗玉梅先介绍了村里的情况:马衙村辖 18 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 10.8 平方公里,有耕地 4238 亩。从高空俯瞰,地势平坦开阔,可谓“一马平川”。过去,虽有数千亩良田,可村民单打独斗,产量低、收益少,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改变,源于马衙村 2024 年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该村试着把部分田地从村民手上流转到村集体,再以保底亩产 550 公斤的协议统一交给第三方农业托管公司进行全流程科学化、规模化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村集体收入。这样一来,村民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地租”,还有机会参与田间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
“过去种地基本‘靠天收’,亩产一般就三四百公斤,遇到水灾就白忙活,小块地也时常荒在那。去年集体托管后,亩产增加到 550 公斤,光水稻就卖了 50多万元。”站在田埂上,春风拂面,眼前是一望无际正待耕种的千亩良田,罗玉梅指着这片希望的田野,言语中流露着满满的成就感。
思路一变天地宽。但村干部为了发动大家流转土地,还是费了不少口舌。
“这田统一种,万一把土质搞坏了怎么办?”“我的田交给别人种,我不放心。”“地给你们了,万一不给租金呢?”……回忆当时的一幕幕,罗玉梅笑着说:“我们发动村民组长一户户上门做工作,真是嘴皮子都磨破了。现在反过来了,村民主动找组长来‘说媒’。”
原来,看着村里帮大家把地盘活、把水稻种得更好,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把田地交给村里统一管理。
这不,去年底,在村民的要求下,马衙村乐村组组长乐家富还专门带了几位村民一起找到村委会,要求村里把他们的田地统一收了。“不管地块好不好,村里都统一收、统一平整。一下子收了我们 200 亩呢!”说起这事,乐家富很是得意。
正因如此,今年新建组、共义组老百姓也纷纷自发将300多亩田地交给了村里管理。
不负春光好,春耕正当时。在一处田埂旁,两位师傅正开着旋耕机在平整土地,村民赵学金则在旁边打下手,仔细检查沟渠的蓄水情况。“村里让我搞田间管理,一个月 3000 块,我很知足了。”赵学金说:“去年我们大丰收,今年再拿出 500 亩种再生稻,这‘稻路’是越走越宽啦!”
“不仅种再生稻,我们还准备试种小香薯。”正当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时,马衙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唐静也来到了田间。她最近正忙着与浙江一家公司对接,计划在马衙村试种80亩小香薯。
“我们准备到浙江好好学习种植技术,只要技术关过了,我们就有信心。”唐静满是期待,“街道还组建了一个共富公司,把农产品资源进行整合,然后采取线上+线下模式销售。”
听到这个好消息,罗玉梅立刻回应道:“我们这村集体盘活的田地,你让技术员们过来随便挑,哪里适合种哪里。”
春日的马衙村,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一系列好政策的实施,犹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这片土地,不仅让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也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
“咚咚咚,滋滋滋……”晌午时分,马衙村村部食堂,饭菜飘香,71 岁的脱贫户吴金凤正精神抖擞地在后厨掌勺,给“一大家子人”烧饭。
“一个月 1500 元呢!每天就给村里的十几个人烧一顿中饭,其他时间都是我自己的。”说到这个公益性岗位,吴金凤打心底里高兴。
在马衙村,共有 13 名脱贫户获得了村庄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更找到了归属感。
“能安排这么多公益性岗位,主要因为这几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去年有 80 多万元呢。”罗玉梅一边介绍一边盘算着,组织村干部开个小会,商量今年 1100多亩水稻田的种植计划,“政策如春风,咱得跑起来,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带个好头……”
(钱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