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0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宿松县架“电商金桥”揭开发展新篇

    摘要:“这个鸵鸟蛋我们直播间是第一次上,每一个都是2斤以上,大家在评论区互动一下,统计好有多少朋友想要……”湖北省黄梅县商务局副局长叶真平在他的抖音直播间与粉丝互动,为安庆市宿松县柳坪乡农户推荐山区农特产品

  • 巧手做青团浓情寄清明

    摘要:近日,在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长江路幼儿园佳和分园,孩子们正在学习制作青团。当日,亳州路街道团工委联合辖区幼儿园开展“巧做青团情寄清明”主题活动。赵明/摄

  • “云上邮路”畅通乡村物流

    摘要:3月31日,随着首趟次搭载快递件的班车缓缓驶入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乡,满含村民期待的“客货邮”进村项目赶在繁忙的茶季前及时开通。璜尖乡地处边远山区,快递难题一直困扰着村民。为了取快递,村民们不得不翻越40

  • 481名乡村“大支”让“告别”更文明

    摘要:“多亏了‘大支’的帮忙,让我们家的这件大事办得省钱、省心又文明。”近日,明光市岗王村村民李新跃,对“大支”所发挥的作用表达了充分认可。前不久,李新跃的父亲在家中离世,按照风俗,其亲属请来当地“大支”张

  • 安徽两人荣登见义勇为勇士榜

    摘要:近日,中央政法委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安徽有2人上榜,他们是黄山市黟县美溪乡美坑村光明组居民李守康和淮南市八公山区和平小区物业保安员吴怀军。李守康:除夕夜徒手转移爆燃煤气罐今年1月28

  • 这里的乡亲主动把田地“交”给村里

    摘要:最近,池州市贵池区马衙街道马衙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新建组、共义组村民纷纷托村民组长“做媒”,希望村里把他们300多亩的田地流转。“好好的田自己不种,为什么要‘交’给村里?”面对笔者的提问,马衙村党总支

放大 缩小 默认

池州市贵池区马衙街道马衙村土地托管走出新“稻”路——

这里的乡亲主动把田地“交”给村里

   期次:第8551期   

最近,池州市贵池区马衙街道马衙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新建组、共义组村民纷纷托村民组长“做媒”,希望村里把他们300多亩的田地流转。

“好好的田自己不种,为什么要‘交’给村里?”面对笔者的提问,马衙村党总支副书记罗玉梅先介绍了村里的情况:马衙村辖 18 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 10.8 平方公里,有耕地 4238 亩。从高空俯瞰,地势平坦开阔,可谓“一马平川”。过去,虽有数千亩良田,可村民单打独斗,产量低、收益少,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改变,源于马衙村 2024 年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该村试着把部分田地从村民手上流转到村集体,再以保底亩产 550 公斤的协议统一交给第三方农业托管公司进行全流程科学化、规模化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村集体收入。这样一来,村民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地租”,还有机会参与田间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

“过去种地基本‘靠天收’,亩产一般就三四百公斤,遇到水灾就白忙活,小块地也时常荒在那。去年集体托管后,亩产增加到 550 公斤,光水稻就卖了 50多万元。”站在田埂上,春风拂面,眼前是一望无际正待耕种的千亩良田,罗玉梅指着这片希望的田野,言语中流露着满满的成就感。

思路一变天地宽。但村干部为了发动大家流转土地,还是费了不少口舌。

“这田统一种,万一把土质搞坏了怎么办?”“我的田交给别人种,我不放心。”“地给你们了,万一不给租金呢?”……回忆当时的一幕幕,罗玉梅笑着说:“我们发动村民组长一户户上门做工作,真是嘴皮子都磨破了。现在反过来了,村民主动找组长来‘说媒’。”

原来,看着村里帮大家把地盘活、把水稻种得更好,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把田地交给村里统一管理。

这不,去年底,在村民的要求下,马衙村乐村组组长乐家富还专门带了几位村民一起找到村委会,要求村里把他们的田地统一收了。“不管地块好不好,村里都统一收、统一平整。一下子收了我们 200 亩呢!”说起这事,乐家富很是得意。

正因如此,今年新建组、共义组老百姓也纷纷自发将300多亩田地交给了村里管理。

不负春光好,春耕正当时。在一处田埂旁,两位师傅正开着旋耕机在平整土地,村民赵学金则在旁边打下手,仔细检查沟渠的蓄水情况。“村里让我搞田间管理,一个月 3000 块,我很知足了。”赵学金说:“去年我们大丰收,今年再拿出 500 亩种再生稻,这‘稻路’是越走越宽啦!”

“不仅种再生稻,我们还准备试种小香薯。”正当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时,马衙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唐静也来到了田间。她最近正忙着与浙江一家公司对接,计划在马衙村试种80亩小香薯。

“我们准备到浙江好好学习种植技术,只要技术关过了,我们就有信心。”唐静满是期待,“街道还组建了一个共富公司,把农产品资源进行整合,然后采取线上+线下模式销售。”

听到这个好消息,罗玉梅立刻回应道:“我们这村集体盘活的田地,你让技术员们过来随便挑,哪里适合种哪里。”

春日的马衙村,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一系列好政策的实施,犹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这片土地,不仅让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也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

“咚咚咚,滋滋滋……”晌午时分,马衙村村部食堂,饭菜飘香,71 岁的脱贫户吴金凤正精神抖擞地在后厨掌勺,给“一大家子人”烧饭。

“一个月 1500 元呢!每天就给村里的十几个人烧一顿中饭,其他时间都是我自己的。”说到这个公益性岗位,吴金凤打心底里高兴。

在马衙村,共有 13 名脱贫户获得了村庄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更找到了归属感。

“能安排这么多公益性岗位,主要因为这几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去年有 80 多万元呢。”罗玉梅一边介绍一边盘算着,组织村干部开个小会,商量今年 1100多亩水稻田的种植计划,“政策如春风,咱得跑起来,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带个好头……”

(钱雪梅)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