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及第三方环保机构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暴露出数据造假、程序违法等突出问题。2024 年,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市场监管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等部门,深入开展机动车检验机构和维修机构造假专项整治行动。
生态环境部门立案查处机 动 车 排 放 检 验 机 构 210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178 份,罚款 3100 多万元;向市场监管部门移交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出具不实报告、虚假报告的案件 76 起。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办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涉嫌犯罪案件 12 起。联合省公安厅、省人民检察院对 1 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实施省级挂牌督办。
全省各地累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召开案件会商会500余次,实现对全省474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和 286 家机动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全覆盖检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省生态环境厅还利用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方法,识别并推送问题线索上万条,创新构建“线上巡查+智能分析+精准执法”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对其他类型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保设施验收、碳排放领域机构,我省也依法依规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修订施行《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增加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机构及有关责任人限期禁业规定;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全年共查处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 47 起、罚款 680 多万元。
我省牵头推动沪苏浙皖生态环境部门签署备忘录,构建了长三角区域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保信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局面初步形成。常态化开展环评文件质量复核,持续强化环评市场监管,2024年全省复核环评文件1592份,现场检查环评机构 153 家次,对 61 家次环评机构、69 人次环评编制人员进行失信记分,实行信用惩戒。持续开展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评估工作,全年评估《核查结论》207 份,合格率达97.1%。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健全跨部门联席执法协作机制,完善省级非现场监管智慧平台,构建“非现场巡查+AI智能诊断+靶向执法”新模式。建立机动车执法实训基地,培养专业执法队伍,维护公平竞争、合法经营的市场秩序。
(本报记者 余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