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5-2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宁工有力量”行动走进产业园

    摘要:5月20日,由江苏省南京市总工会和市委网信办联合举办的“宁工有力量”行动走进紫荆航空科技园和柳树湾数创科技园。当天,“宁工享”数智平台“宁工悦读”模块正式上线,南京职工可在此访问海量阅读资源,畅游“电

  • 浙江宁波成立乡村振兴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

    摘要:近日,浙江省宁波市乡村振兴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仪式暨“劳模工匠一件事”上线发布活动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该联盟2025年度十大重点工作任务,并举行了省“劳模工匠助企行”揭榜挂帅乡村振兴项目签约仪式

  • 上海南汇公交匠心护航公交驾驶员

    摘要:日前,在上海听潮路公交首末站,由上海南汇公交开展的“金蓝领”技能人才主题宣传暨“5·20公交驾驶员关爱日”活动开展。活动现场,精心布置的“金蓝领”技能展示区亮点十足,维修技师通过模拟车辆故障排除、新能

  • “小团队”撬动“大创新”

    摘要:前不久,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也标志着这一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医疗项目迈入新阶段。项目建设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健匠筑医”职工

  • “幸福之家”触手可及

    摘要:最近,浙江杭州余杭万达广场多了一个小木屋,别看这个空间只有20㎡,它配备了桌椅、空调、冰箱、微波炉、直饮水机、医药箱等常用设施,是杭州市余杭区总工会创新打造的移动式“工会驿站”。下午1点,外卖骑手李晓

  • 这个全国劳模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不一般

    摘要:在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内,提到“朱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由全国劳动模范朱玉庭领衔的团队,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引导和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创新,解决岗位技术难题,其创新驱动不仅实现企业提

  • “甜蜜事业”亮相全国工会舞台

    摘要: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届女职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浙江省嘉兴市总工会作为唯一的设区市代表,在大会上分享了《“嘉工鹊桥会”助力青年职工幸福牵手》的相关做法。这份来自嘉兴“娘家人”的幸福方案,正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团队”撬动“大创新”

AI赋能中建二局职工创新工作室攻克难关

   期次:第8583期   

前不久,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也标志着这一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医疗项目迈入新阶段。项目建设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深度参与。这支由项目技术骨干自发组建的团队,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攻克多项行业难题,为打造医疗领域“国之重器”注入强劲动能。

自主攻关:BIM技术破解管线“千头万绪”

医疗建筑管线系统复杂,涉及给排水、强弱电及80余项医用专用子系统,传统施工中管线碰撞问题频发,返工率居高不下。面对挑战,“健匠筑医”创新工作室依托BIM数字化技术,构建了一整套全周期管线综合施工体,有效避免返工、拆改,形成“一次建造、全程可控”的长效管理机制,累计解决管线碰撞问题547条,并创造性地在原有净高基础上提高0.3米,落客区及电梯厅净高提高0.5米,有效改善了医院功能空间、提升就医人员使用的舒适性。

“我们通过 BIM 模型导出毫米级数据,实现机电、土建等多工种精准协同,让‘经验驱动’转向‘数字驱动’。”工作室负责人介绍,通过BIM技术,形成“一次建造、全程可控”的长效机制,为同类医疗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化解决方案。

AI赋能:从“人工摸索”到“智能决策”

在传统施工中,方案制定依赖人工查阅庞杂规范,效率低、误差率高。创新工作室率先引入 AI 技术,打造项目专属的“工程专家”系统。通过训练本地化规范数据库,AI可快速响应技术咨询,精准定位条款,帮助团队在肥槽回填等难题中迅速锁定“流态固化土技术”,通过试验段尝试验证,回填密实度较传统工艺确有提升。

同济大学青年博士、创新工作室成员之一的李永轩带领团队进一步深化应用,借助AI完成《落地脚手架施工方案》编写,解决钢结构施工瓶颈。如今,AI 已深度融入方案设计、风险预判等环节,推动施工效率提升30%,成为项目降本增效的“智慧大脑”。

绿色实践:技术创新与低碳目标同频共振

创新工作室将绿色理念贯穿技术研发全过程。在土方开挖阶段,用装配式钢栈桥代替传统混凝土栈桥施工,在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混凝土用量的同时,节约 10%的施工工期,达到了“低碳减排”目标。在主体结构施工中,团队采用预应力混凝土PK梁板技术,免去了传统的现场支模、搭设脚手架、现浇混凝土等带来的污染,实现了“无模板、整体性好、施工方便、工期短、成本低”的优势,为实现绿色技术集成化,构建低碳工地提供助力。此外,太阳能路灯、空气能热水器等节能设备的集成应用,使项目成为青浦“绿色工地”示范样板。

从管线排布的毫米级精准,到AI驱动的智能决策,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小团队”撬动“大创新”,彰显了基层技术力量的蓬勃活力。他们的实践印证:唯有以创新为刃,方能破题行业痛点,筑就守护人民健康的“国之重器”。(劳动报记者 李佳敏)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