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6-1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蚕豆青青时光暖

    摘要:前几日路过小区巷口,一位老农守着竹篮售卖蚕豆,竹篾的缝隙间还卡着几片翠绿的叶子。只见他熟练地用拇指与食指轻轻一搓,“噗”的一声,豆荚应声裂开,几粒绿得发亮的蚕豆滚落而出。老农笑着说道:“新摘的,甜得很

  • “绿野仙踪”西溪南

    摘要:夏日的西溪南一片翠绿,绿得娇艳,绿得让人赏心悦目。西溪南,旧时亦称丰溪、丰南、溪南,位于黄山南麓,徽州区西部。一入村口,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没有护栏的长石桥,横亘在丰乐河上。桥下是缓缓流动的河水,远处是

  • 马头墙的守望

    摘要:晨雾未散时,故乡的老街被笼罩在青灰的水墨里。黛瓦如鱼鳞般层叠,粉墙上剥落的朱漆依稀可见当年的朱砂色,而那些昂首向天的马头墙,则像凝固的浪尖,在晨光中剪出锐利的轮廓。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

  • 一池山水黄精情

    摘要:池州与安庆本是一脉相承的山水“故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行政区划调整,池州专区撤销时,青阳、贵池曾划入安庆专区。如今乘高铁穿梭两地,二十余分钟车程即掠过皖南烟雨。历史上众多文人骚客曾畅游于这片天地之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野仙踪”西溪南

   期次:第8596期   作者:□查旭

夏日的西溪南一片翠绿,绿得娇艳,绿得让人赏心悦目。

西溪南,旧时亦称丰溪、丰南、溪南,位于黄山南麓,徽州区西部。一入村口,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没有护栏的长石桥,横亘在丰乐河上。桥下是缓缓流动的河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就是溪水缭绕的古村落——西溪南。

这座古村落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村中,一块照壁上刻着西溪南八景图,这些图原出于清代画家石涛笔下,根据其画作绘制而成,有些图景现在依然可在村中找到,有些已不复存在,仅存遗址。

站在村口的石桥上眺望,村落两岸成片的枫杨林构成绵绵的绿带,成为西溪南的底色。溪水潺潺,鱼翔浅底,十分养眼。桥左边的浅滩上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戏水,欢笑声此起彼伏。

沿着溪边石板路逆水而行,不一会儿便来到板凳桥。西溪南的河上多桥,稍宽一点的河流,多是这种木桥。粗大的木头用斧头两面一劈,用木榫一拼,木柱一架,一座木桥就横空出世。木桥没有栏杆,人在桥上行走,感觉会微微颤动,和河水的波漪合韵合辙。古树、浓荫、溪水、木桥、白云、蓝天、飞鸟等尽收眼底,人在桥上走,如在画中行。

一些水浅的地方,并不设桥。西溪南人巧用天工,选用方正的石头,铺排成汀步。汀步的坚硬牢固,流水的柔和灵动,一刚一柔,相映成趣。桥和汀步上,踩下的是脚印,留下的是历史。一片郁郁葱葱的枫杨林就在眼前。茂密的枫杨林,旺盛地生长着,用浓荫蔽日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筛成光影洒落,如金色鳞片。清滢滢的河流,在枫杨林旁潺潺而去,浅滩处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排列成不同音阶的琴键,弹奏着悠扬的乡村歌谣。靠溪流的枫杨林经过河水长年的冲刷,根已完全暴露在外面,露出张牙舞爪的样子,枫杨的枝叶却绿意盎然。还有那凌霄花,它们爬过墙头,在亘古不变的灰白间,绽放出一簇簇热闹、大方的鲜黄来,老房子便有了生机与活力。

村的西边,丰乐河靠村的上游方向,有一个古徽州灌溉水利工程,构成西溪南的底色。它就是元至元十五年(1278 年),由临河人程迁率众人开筑的雷堨。堨,在徽州方言中读“huī”,是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2024 年,徽州堨坝(含雷堨)成功入选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雷堨仍然很好地发挥着灌溉农田、拦引蓄泄、生态循环、维护人水和谐的作用。这是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数百年来,为西溪南人丰衣足食提供了水利保障,也给西溪南人带来田园诗般的居住环境。

据史料记载,西溪南村自唐代建村以来,依托丰乐水运及吴氏家族在盐业、典当等领域的经营,至明清时期达到经济巅峰,成为徽州地区的富庶村落,并长期享有“歙邑首富”之称。富庶之后的西溪南人建园林、办书院、修堨坝、引水渠,将西溪南打造成田园诗般的村落。

明代老屋阁是西溪南徽派建筑的代表与精华,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五间三进,口字形四合院。侧立面山墙为三个人字形,明显有别于徽州建筑中的马头墙,院墙采用不对称方式,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绿绕亭和老屋阁相互辉映,守立在老屋阁的南下角。绿绕亭,富有诗意的名字,从中能感知明代的西溪南人就注重绿色生态意识,正是由于这种意识的传承,几百年后的西溪南仍然是绿野仙踪般的存在。

西溪南自古文风昌盛,早在宋代,就建有“溪南书院”,明代则有“崇文书院”。随着明清时期西溪南吴氏在盐业经营中日渐崛起之后,许多商人“贾而好儒”,西溪南成为当时文化达人栖居之地,带来文化方面的繁荣。明清之际,这里曾是黄山画派的集聚地,弘仁、查士标、梅清、戴本孝、石涛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掀起了一个时代的画风。“余清斋”的主人吴廷,因为贾而好收藏,成为明代书画鉴藏大家,一生收藏的书画精品不胜枚举。

遥想当年,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成就了西溪南文化的繁华。如今,西溪南人拿出夏日般的热情和诚意,迎来八方游客。现在的西溪南,青黛色的历史记忆与金黄色的时代欢歌,在粼粼波光中交织,描绘出最美的画卷。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