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宿州城市地表之下,总长千余公里的污水管网昼夜奔流,如同维系城市生命的隐秘血脉。而一号泵站内,总有一个身着深蓝工装的身影在轰鸣的机组间穿梭——他是吕西彪,宿州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的“心脏守护者”。从军营战士到排水尖兵,近二十载春秋,他用沾满油污的双手托举城市清流,以军人脊梁扛起万家安宁。
转身排水战场 续写军人担当
2009年,脱下军装的吕西彪站在了一号泵站的操作台前。面对刺鼻的气味、震耳的噪音和错综复杂的管线,这位老兵以冲锋的姿态开启新征程:白天跟着老师傅钻地沟、摸管路,夜晚抱着技术手册研习至深夜。短短三个月,他硬是将上百台设备的技术参数刻进脑海,从“门外汉”蜕变为“活图纸”。
泵站最艰险的任务莫过于井下抢险。一次二号泵站突发故障,污水即将倒灌城区。吕西彪抓起防护绳直坠6米深井——泵体被杂物死死卡住,工具无从施展。他竟双膝砸进污泥,整张脸贴住污垢用手硬抠!恶臭熏得人眩晕,油污浸透三层工装,而他咬牙奋战两小时,直到泵机重新轰鸣。“当兵保家国,如今保民生,都是战斗!”他抹着满脸污渍笑道。十四年来,他百余次深入“地下战场”,被同事们称为“污水池里的排爆兵”。
淬炼铮铮铁骨 深耕城市地脉
“设备是泵站的命,技术是设备的魂。”深知此理的吕西彪在工休间隙总捧着《机电维修实务》,泛黄的书页上写满笔记。2018年宿州再生水项目进入攻坚期,新老设备控制系统互不兼容。他顶着40℃高温穿梭车间记录数据,汗水浸透的记录本堆起半尺高。连续鏖战三天后,他突然眼前一黑——左眼视网膜脱落!术后视力仅剩 0.3,医生勒令休养,他却偷跑回车间:“数据在我脑子里,换人又得重来!”最终独创“双系统并行操控法”,为国家节省改造资金27万元。
他像呵护孩子般照料设备:给水泵设计“体检档案”,为电机定制“保养日历”,发明的“叶轮防缠装置”使故障率下降70%。同事感慨:“老吕摸一摸设备温度,就知道哪里‘生病’!”
胸怀赤子热忱 筑造温暖防线
脱下工装的吕西彪,仍是位“永不断电”的公益行者。2017 年盛夏,他带着 32 名乡村孩子登上宿州古城墙。当留守儿童小玲摸着砖石喃喃地说“原来课本里的长城长这样”,他红了眼眶。此后每年暑假,“爱家乡”公益夏令营雷打不动,累计带400余名乡村学子触摸城市脉动。
在新汴河景区,他是市民熟知的“生命哨兵”。2021 年 8 月,七旬老人游泳时突发痉挛,正在值守的吕西彪纵身入水,托着老人游回岸边时,自己小腿被礁石划得鲜血淋漓。十年来他参与溺水救援11次,值守时长超 3000 小时。从社区消防宣讲到抗疫消杀突击队,他的志愿服务记录已写满7本。“当过兵的人,见不得群众有难处!”
情系泵站安危 守护万家清流
安徽省劳动模范的奖章在吕西彪胸前闪耀,与他并排的还有“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市劳模”等十余枚奖章。荣誉等身,他依然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雷打不动地完成设备巡检。“泵站是城市‘肾脏’,失守一秒,全城‘中毒’。”2023 年“杜苏芮”台风来袭,他连续驻站96小时,在齐膝深的水中抢修关键机组,避免老城区 20 万居民遭受内涝。
如今他带领的“吕西彪班组”高挂“党员先锋岗”红旗,独创的“闻声辨障法”在全市排水系统推广。年轻员工小陈说:“师傅总说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良心——而他就是擦亮良心的人。”
二十载春秋,吕西彪在深井中捧出初心,于浊流里照见忠诚。那些沾着机油味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却 如 地 下 管 网 中永 不 停 息 的 流水,默默滋养着 城 市 的 晨昏 烟火。当万家灯火次第点亮,总有一 束 光 来 自地下六米——那是劳模精神在 岁 月 深 处 ,为整个城市投下的温暖底影。(曹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