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0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嬉子湖畔母教情

    摘要:夏日桐城嬉子湖,碧波浩渺,阳光倾洒,湖面金箔闪烁,水汽如轻纱缭绕,神秘而迷人。微风轻拂,涟漪似母亲温柔抚触;鸟鸣拍岸,交织成夏日乐章。天空湛蓝,白云如棉,与湖面相映成趣。湖岸垂柳依依,绿草如茵,野花缤

  • 雾揽香荷

    摘要:

  • 半世文章百世人

    摘要:拜读历代名人咏池州的诗歌,齐山、杏花村、杜湖、杉山等,都有吴应箕先生的抒怀诗作。诗人对家乡的赞誉和眷恋之情,溢于诗篇。吴应箕先生,南直贵池人(今安徽池州)。字次尾,号楼山,为明末著名文学家。吴应箕一生

  • 岁月沉淀的红色精神

    摘要:金寨,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59位开国将军。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平凡生活中以勤俭节约的品格铸就精神丰碑。这些将军的故事,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本色。“两膺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世文章百世人

   期次:第8614期   作者:□刘四清

拜读历代名人咏池州的诗歌,齐山、杏花村、杜湖、杉山等,都有吴应箕先生的抒怀诗作。诗人对家乡的赞誉和眷恋之情,溢于诗篇。

吴应箕先生,南直贵池人(今安徽池州)。字次尾,号楼山,为明末著名文学家。吴应箕一生著述丰厚,有《国朝记事本末》《东林本末》《读书止观录》等多部,今传有《楼山堂集》二十七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明末称复社五秀才,应箕为首。其克全晚节,尤不愧为完人。

先生博大文采,高尚情操,熠熠生辉,让人高山仰止。

从池州古城,出秀山门,向西南前行二十里,便可见那座“鸡罩山”,又叫稻堆山、狮形山。这里,就是明末“抗清英雄”吴应箕先生的殉难处。

公元 1644 年(崇祯十七年)3 月 19 日,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祯帝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覆亡。吴应箕听闻噩耗,悲痛中写下《山中五日闻三月十九日之变》。公元1645 年(弘光元年六月),满清入关后,吴应箕在家乡起兵抗清,兵败被俘,10 月 17 日在池州城外山口施村鸡罩山被害殉难。清兵割其首级,挂城门示众,吴家百余口和义军将士全部壮烈捐躯。《池州府志》载:头入郭门如生,三日不变。

吴应箕殉义前遗下绝命诗句:半世文章百世人。

200余年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山口施二秀才施士端、施士谦,追慕前贤,感其忠烈,在吴应箕先生殉难地捐立碑石,以志纪念。

公元 2018 年,当地涓桥镇政府、贵池区文广新局、池州市文物局共同筹集资金,对“吴应箕先生殉难处”纪念碑进行修缮,增建纪念亭、碑墙和小广场。

纪念亭原址建造,位于原西郊古道驿站旁,山口施村东头,纪念亭屹立在一米多高的平台之上。高台正中六角亭内,直立着长柱形古迹碑石,碑文书“吴应箕先生殉难处”和“清道光二十九年立”等字迹。碑亭右侧立有一根古石柱和一个焚香石臼。

碑亭后端矗立着一面高大的碑刻题壁,正中是吴应箕先生刻像,两侧题刻有“吴应箕先生生平及其主要社会影响”碑文。背面题刻有“吴应箕先生的历史价值和贡献”“吴应箕先生的一生著述”“吴应箕诗文”和“明末复社”内容简介。

碑亭前端,台阶两侧是一对新置的望柱立亭。右前端,一个方形石墩上,置放着一块大理石雕刻的书籍造型图案,一本打开的诗集,开页是吴应箕先生画像和“楼山堂集”字样。

半世文章百世人。这是吴应箕先生的自我介绍。

半世文章,在他的《楼山堂集》诗文中,在他的《留都防乱公揭》檄文中,在池州浩繁的历史典藏典籍中,更在一代代文人信仰传承的正气文字中。

百世人,辉耀在他的人格品质里,储存在他的家国情怀里,表现在他的民族气节里,更在他永放光芒的精神灵魂里。

吴应箕,以一生的气节,成为“百世人”,可敬可叹。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