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0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嬉子湖畔母教情

    摘要:夏日桐城嬉子湖,碧波浩渺,阳光倾洒,湖面金箔闪烁,水汽如轻纱缭绕,神秘而迷人。微风轻拂,涟漪似母亲温柔抚触;鸟鸣拍岸,交织成夏日乐章。天空湛蓝,白云如棉,与湖面相映成趣。湖岸垂柳依依,绿草如茵,野花缤

  • 雾揽香荷

    摘要:

  • 半世文章百世人

    摘要:拜读历代名人咏池州的诗歌,齐山、杏花村、杜湖、杉山等,都有吴应箕先生的抒怀诗作。诗人对家乡的赞誉和眷恋之情,溢于诗篇。吴应箕先生,南直贵池人(今安徽池州)。字次尾,号楼山,为明末著名文学家。吴应箕一生

  • 岁月沉淀的红色精神

    摘要:金寨,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59位开国将军。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平凡生活中以勤俭节约的品格铸就精神丰碑。这些将军的故事,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本色。“两膺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嬉子湖畔母教情

   期次:第8614期   作者:□魏海霞

夏日桐城嬉子湖,碧波浩渺,阳光倾洒,湖面金箔闪烁,水汽如轻纱缭绕 ,神 秘 而 迷 人 。微风轻拂,涟漪似母亲温柔抚触;鸟鸣拍岸,交织成夏日 乐 章 。 天 空 湛蓝,白云如棉,与湖面相映成趣。湖岸垂柳依依,绿草如茵,野花缤纷,五彩斑斓。

在湖与岸相接之处,裁襟励子文化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桐城贤母苏惠华“一襟全三教”的故事在此流 传 千 古 。 为 了让 孩 子 在 老 师 面前不失信,她毅然决 然 地 剪 下 了 自己 珍 藏 多 年 的 红绸 嫁 衣 。 她 用 自己 的 言 行 教 导 孩子要尊师重教、言而 有 信 、成 人 之美 。 老 师 陈 明 起被 她 的 贤 德 所 感动,赋诗赞其堪比宋 代 欧 母 。 苏 母的子女谨记教诲,她 的 孙 女 江 觉 迟更是秉持着这份家教,只身前往藏区,捐资助学,成为了百位草原孤儿的母亲。她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小说畅销一时,部分作品还被拍成了电影。走进园中,古木参天,亭轩馆阁林立,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彰显着母教的强大力量。

桐城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母教,在明清时期,母教之风更是盛行,丝毫不逊色于父训。那时,世家大族的女子大多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男子成家后,十之八九出仕在外,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便都仰仗母亲一手操持。清代诗人姚兴泉曾写下“桐城好,母氏更操心。有父作官还作客,教儿宜古更宜今,宵共补衣灯”的诗句,生动地展现了桐城母亲的辛劳以及母教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清代名臣张英一生廉俭礼让,懿德流芳,张家更是“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这背后贤内助姚含章功不可没。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读书明理,贤淑多才。张英为官初期,家境清贫,她拒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甚至典当衣物换取米粮度日,还亲自缝补旧衣服,以至于被人误认为是张家的佣人。张英生辰之时,她不请客唱戏,而是将省下的钱用来赈济饥民和灾民。张英政务繁忙,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姚含章便以张英为官清廉的事迹教育孩子。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女儿张令仪博学广识,著有《蠹窗集》流传于世;四个儿子先后考取进士,入朝为官,其中张廷玉更是“终清世,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其子若霭、若澄也都考中进士。康熙帝曾赞许姚含章“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张英、张廷玉父子为相,担任四代帝师,张氏一门六代出了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进士,门第之清华,堪称空前绝后。

桐城奇人方以智的成长同样得益于母亲与姑母的悉心教导。其母吴令仪勤学不倦,温良贤淑,诗词文章皆有造诣,著有《黻佩园壶遗稿》,在方以智的童年时期给予了他许多教诲。母亲去世后,姑母方维仪承担起了教育方以智的重任。方维仪幼承家学,才华出众,文学上有《宫闱诗史》《清芬阁集》等著作,绘画技法师承李公麟,书 法 深 得 卫 夫 人遗韵。她 18 岁守寡后,守志“清芬阁”,成立了“名媛 诗 社 ”,潜 心教 育 侄 儿 。 在姑母的教导下,方 以 智 高 中 进士,位列翰林,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复社四公子”。他一生智集千古、会通中西,被誉为“四真子”“全能型学者”及“百科全书派哲学家”。

在这悠悠湖水畔,母教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桐城儿女,熠熠生辉,绵延不绝。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