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每个字,都要先过秤

    摘要:初中时,班里转来一个瘦小且口吃的男生,常遭几个顽皮孩子模仿嘲笑。我于心不忍,写了一篇作文《沉默的同学》,描绘他“像一棵被风吹弯的柳树,在笑声中低垂着头”,也记录他“在美术课上画出会飞的鱼,在数学考试中

  • 走进六尺巷

    摘要:夏日的一个周日,我怀揣着无比虔敬之心,缓缓踏入六尺巷。穿过那座庄重古朴的“懿德流芳”牌坊,演绎着动人故事的照壁便如一幅历史画卷般,映入我的眼帘。每一次凝视这面照壁,敬意便如潺潺溪流,在心底悄然流淌。照

  • 汪曾祺笔下的安徽印记

    摘要:汪曾祺的文字,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总不经意间透出安徽印记,如水乡晨雾中的淡青,萦绕心间。初读时,我未察觉他与安徽的深厚渊源,直至读到《皖南一到》,他自述“歙县是我的老家所在”“我们本是徽州人”,寥寥数

  • 利辛葵花笑迎客

    摘要:

  • 蚌埠:一场跨越千年的“感知革命”

    摘要:“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这句诗,宛如一把灵动的钥匙,轻轻开启人们对淮河旧时光的回忆之门。晨雾如纱,轻笼着淮河水面,朱诚的父亲曾悠悠地摇着船橹,一船船饱满的稻谷随着水波轻轻晃动,缓缓驶向码头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个字,都要先过秤

   期次:第8619期   作者:□陈玮佳

初中时,班里转来一个瘦小且口吃的男生,常遭几个顽皮孩子模仿嘲笑。我于心不忍,写了一篇作文《沉默的同学》,描绘他“像一棵被风吹弯的柳树,在笑声中低垂着头”,也记录他“在美术课上画出会飞的鱼,在数学考试中解出最难的题”。老师将作文在全班朗读后,嘲笑声渐渐消散。后来,他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谢谢你的作文,让我自信了。”

求学于师大时,我在图书馆勤工俭学。一次整理社会捐赠书籍时,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映入眼帘。扉页上,褪色钢笔字写道“赠爱妻:住院无聊时可翻翻——1985年春”,书页间还夹着一张药方。我捧着书在窗前久久伫立,思绪飘向20年前:病房里,这本诗集如何陪伴病中的妇人,而写字之人,如今是否还在她身旁?这十几个朴素的字,远比任何华美的篇章都更让我心动。原来,文字动人之 处 ,不 在于 传 诵 之广,而在于被某个人郑重地需要过。

去年在老家书房整理旧书时,一本发黄的笔记本跃入视线。那是父亲 30 年前的账本:“三月五日,购煤,一元二角;三月八日,买布做衣裳,九角六分……”褪色的字迹仿佛有了生命:我看见父亲在煤店前排队,手指冻得通红;母亲在灯下踩着缝纫机,蓝布在她手中翻飞。简单的数字与名词,竟穿越时光,将逝去的生活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

我单位的老同志王老,关节炎严重,走路一瘸一拐,却始终闲不住。他为孩子们撰写革命故事,让英雄形象在幼小心灵扎根;走访新四军老战士后代,记录那些即将被岁月尘封的英雄往事;采访身边的道德模范,用文字定格平凡人的不凡光芒。他的文章如同一粒粒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对真善美的感知与传递。我去图书阅览室看他,他正戴着老花镜修改文章,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光:“只要还能动笔,我就要把这些温暖的故事写下去。”是啊,即便执笔之人步履蹒跚,文字依旧能稳稳走进人心。

如今,文字触手可得,却也常遭轻慢。朋友圈里精心雕琢的九宫格配文,微博上为博眼球的激烈言辞,公众号流水线生产的鸡汤暖文……然而,始终难以忘怀的,是男孩塞给我的纸条、大学图书馆里泛黄的《唐诗三百首》、父亲的老账本,还有一瘸一拐却坚持用文字传递温暖的王老。文字的价值,从不在于点击或转发量,而在于某个不经意间,悄然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温暖一颗孤独的心,激励更多人前行。

因此,我常告诫自己:下笔要轻,落字要重。每个字都应先在心上称一称,再郑重地刻到纸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