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到2020年,从赞比亚铅比希项目部到刚果(金)金森达项目部,驻非九年,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铜冠矿建公司周晓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个项目施工区班组长的“进退”考量。
未雨绸缪消除恐慌
在年初国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周晓平第一个向项目部建议:筹措资金和口罩支援公司,同时储备必备防护物资和生产、生活物资,以防万一。因此,刚果(金)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后,项目部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应急预案得以迅速成立和制定,也没有出现人员恐慌情况。
除了负责采掘区的日常工作,周晓平主动承担了最为关键的消毒清洁队队长一职,从住宿营地到办公场所消毒,从消毒水的配比到喷洒频率,皆亲力亲为。
当地员工流动性大,周晓平要求在办公区域门口安装防疫监护点,所有入场员工经过体温检测和流动水清洁双手后方能进入;在日常派班会上要求全员戴口罩、缩短派班规模、错开签到时间;周晓平将中方员工的日常轨迹精准控制在宿舍、食堂、井下“三点一线”上。正是这些日常的卫生管控和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使项目部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军心”得稳、“士气”得盛。
破局从提升质量开始
受疫情影响,金森达项目部面临着老合同到期、新合同尚未续签的尴尬。且多数国家关停边境、取消国际航班,物资尤其无轨设备配件无法到达现场,项目部上几辆运力强劲的国外品牌铲运机、矿运卡车相继出现故障……
主抓施工的周晓平,知晓破局的关键是提升产量。他从影响项目施工进度的巷道涌水这一老难题切入,提出超前谋划水仓设计,改造调车场、钻机硐室等原有硐室接力排水,有效提升了掘进工程,尤其是废石巷道施工效率。同时,采用装载机和国产运输车辆替代进口设备,通过提升设备利用率来弥补容量小的不足。多措并举,金森达项目部一季度月均工程量超过了一万立方。
泥水中的“洗礼”
驻非9年,常遇艰险。2018年9月,项目部计划施工负285中段至负260中段通风井,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松软的岩石碎屑堵塞了原本通畅的眼位,悬在两个中段的通风井施工一时间是“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周晓平毅然决定采用安装脚手架的方式,从底部开始疏通眼位。
井下光线昏暗,炮烟吹之不散,高空作业难度太大。却见周晓平率先爬上了十几米的脚手架,利用简易工具慢慢疏通眼位。中刚双方职工见状纷纷跟上。每一个响炮作业循环,大伙都要接受一次泥水的“洗礼”。就这样过了10天,改造工程才完成。
施工区的“定海神针”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年春节,周晓平又一次无法回家陪妻子和刚上大学的儿子过年。
“驻扎非洲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他说,项目部人员回国都是轮着来的,自己回去了,那些小孩尚小或者还未结婚的年轻人就得留下来。
周晓平竭诚奉献,企业和同事们报以荣誉和尊重。他先后获得了集团公司的“劳模”、“年度功臣”、“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成为铜冠矿建公司“十大标兵”之首,被同事们赞为施工区的“定海神针”。
(陈潇 曾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