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0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遗失声明甘斯勇2022年8月23日的诉讼费预收收据(皖财专字0001796625)遗失,特此声明。

  • 逐梦科大翼展未来

    摘要:本报讯7月26日,“逐梦科大翼展未来”海螺集团第二期海外职工子女研学游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来自12个国家22个海外公司的80余名海外职工及子女踊跃参与。活动由集团工会、集团团委、女工委、关工委

  • 从“汗水焊接”到“智慧制造”的跨越

    摘要:走进合肥汇凌公司焊接车间,机械臂精准舞动,焊花飞溅间,一件件产品高效成型,这背后是16年军龄的退役军人、车间主任刘持浩趟出的创新技改路。近年来,他立足生产一线,以“提质、增效、降本”为目标,用一根根焊

  • 同日入党共守初心

    摘要:8月1日,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矿2025年新党员入党宣誓活动中,贾铮、况晓涵夫妇共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95后”夫妻2020年高校毕业后择业煤矿,5年的工作生活中互敬互爱、共同进步。图为入党宣

  • 从煤海“螺丝钉”到时代赶考人

    摘要:我是淮河能源集团谢桥煤矿的工人陈惟义,在这片乌金滚滚的煤海里,我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煤炭事业。扳手拧紧的岁月里,我常把自己看作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直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

  • “小驿站”托起“大民生”

    摘要:工会驿站虽小,却承载着大温暖。今夏以来,各地工会驿站以多样化的暖心服务,为户外劳动者及社区居民撑起一片“清凉绿荫”。从打造“清凉港湾”到送医上门,从搭建爱心桥梁传递书香与温暖,再到用义剪解决“头等大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汗水焊接”到“智慧制造”的跨越

——记合肥汇凌公司焊接车间主任刘持浩的技改实践

   期次:第8635期   

走进合肥汇凌公司焊接车间,机械臂精准舞动,焊花飞溅间,一件件产品高效成型,这背后是16 年军龄的退役军人、车间主任刘持浩趟出的创新技改路。近年来,他立足生产一线,以“提质、增效、降本”为目标,用一根根焊丝焊接出创新与提升,用一道道弧光闪烁出努力与奉献;在焊接机器人应用、焊接专机改造、班组建设等领域突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焊接机器人担当:新品“智造”

2024年商务车QX消声器项目获得开发,此项目“高、大、上”,代表着合肥汇凌消声器制造的最高水平。为突显焊接质量,公司摒弃了传统的卡车消声器制作工艺,要求QX 项目所有部件焊接利用两台机器人工作站完成。在项目推荐过程中,刘持浩带领项目小组扎根试制现场,通过分解再整合的部队训练方法,有序开展焊接工装调试、组焊件编程优化和工件一致性保障等工作。历时 1个月的攻坚,团队成功实现了手工焊接模式向机器 人 焊 接 模 式 的 全 转换。有了经验,该公司轻松完成了后来的皮卡P33Z0 与 P33Z9 消声器的成功研发,实现 542 万元销售额,带动了皮卡业务30%增长。

工装夹具革新:产品焊接实现“机器代替人工”

“机器人不仅解决了精度问题,更要让工人从高强度作业中解放出来。”刘持浩如是说。让机器人焊得了复杂件,关键在于夹具。刘持浩带领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针对手工焊接痛点,制作出系列产品工装夹具。在把手与撑杆焊接中,邀请了工艺与设备部门共同合作,制作了十只一组的焊夹具,在全部装夹后,点击焊接按钮,实现十只产品一次性完工。截至目前,已有 36 个产品在各创新夹具全方位保障下,实现自动化焊接,2024年车间在退休缺少4人的情况下,大力运用省时省力的自动化设备,焊接机器人利用率较上年提高 20%,车间产值较上年增长18%。

焊接专机改造:老设备焕发新生

面对焊接专机出现固定位转动打滑造成轴管总成焊穿导致报废率上升的问题,刘持浩联合维修班共同进行焊接专机 QC 攻关,他们发现,焊接专机的气动三爪卡固定的产品在气压波动时,夹持力出现弱化而打滑,打滑造成焊接点持续而烧穿产品。便自制了自定心式固定结构,通过工件的轴向推力,形成自定心式夹紧,推力越大,夹紧力越强,推力可通过端部气动顶缸的间距来保持。一举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固定滑动顽疾,使设备焊接产能提升 20%,良品率从 85%跃升至 100%,年节约材料成本超10万元。

班组质量标杆:筑牢品质防线

在技改推进过程中,车间同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通过建立产品质量点检、过程追溯、焊缝与熔透度的检测等,将班组的质量管控贯穿生产全流程。车间的翻转焊接班荣获 2024 年度合肥市“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问题在现场,答案也在现场。”刘持浩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焊花飞溅里,他完成了军人向现代化产业工人的转换,实现了从“汗水焊接”到“智慧 制 造 ”的 跨 越 式 发展。现阶段,他把目光瞄 准 了 皮 卡 混 动 新 项目,让新技术落地生根,让老设备焕发新活力,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徐冬生 花同)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