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桐城市范岗镇居民朱某将一面锦旗送到桐城市卫生健康委。“为民办实事人民好公仆”十个字,不仅是他对工作人员的致谢,更映照着桐城用“六尺巷工作法”化解医患纠纷的实践成效。
朱某的母亲在当地医院手术时意外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家人陷入悲痛与混乱。因与院方就患者死因调查和后续处理各执一词,医患双方产生冲突。接到消息后,桐城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吴旦和医政科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处。
“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和相关文件规定,责任调查和赔偿事宜一定会依法处理,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超出赔偿额度诉求的,可以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来明确责任……”调解室里,吴旦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倾听他们的诉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患者家属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
“其实我们的要求也不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知道无法挽回,我们要的就是医院方面的一个态度。”朱某接着说:“卫健委的同志出面调解,安抚逝者家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依法维权,我们感到被重视,很感激。”
随后,市卫健委的工作人员协调查阅病案、调取医院手术视频、联系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还帮朱某对接了法律援助律师,全程引导患者家属走依法维权之路。最终,经法院判决,医院及时将赔偿金送到朱某手中。
“事情解决花了些时间,但每一步都公平公正。他们让我们在最难的时候有了依靠。”朱某的感激,道出了许多当事人的心声。朱家三兄弟商议后,一致决定制作锦旗赠送给市卫健委参与此事调解的工作人员,表达对他们调解工作的认可。
谈及这起医患纠纷的调解,吴旦印象深刻。他说,遇到这种事,老百姓最需要的是被倾听、被理解,之后才是讲道理、按照规矩找办法。这样的调解逻辑,正是“六尺巷工作法”的实践核心。桐城市卫健委医政药政科负责人张志红介绍:“在调解医患纠纷时,我们充分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若是赔偿限额以内的纠纷,我们会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共同协商、医调委参与调解、属地政府和司法部门参与调解等多方机制解决;若是超出赔偿限额,则建议当事人通过司法鉴定明确责任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目的是让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合理保护。”
吴旦解释:“作为调解者,我们就是要把‘听、辨、劝、借、让、和’这六步走法则用活,靠‘法理、事理、情理’三股劲,把疙瘩解开,不留后遗症。”这一调解理念在另一起医患纠纷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今年2月,鲍某在桐城市内某医院做肠镜检查后出现腹痛,鲍某认为院方工作有疏漏,造成伤害,主张赔偿,后由桐城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员既向院方指出诊疗规范中的注意事项,也向鲍某说明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为让“六尺巷智慧”落地生根,桐城市构建了坚实的医疗纠纷预防、化解保障体系:全市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医务科、投诉办等部门,组建由法律顾问、心理专家、社区代表等组成的“1+N”调解团队;4 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7 家基层医疗机构及 206 个村卫生室全部投保医疗责任险,为医患纠纷解决提供风险兜底。与此同时,持续优化一站式服务中心、“无假日”门诊等举措,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源头上减少纠纷隐患。
“‘六尺巷工作法’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近三年,我市医患纠纷调解成功率和满意率超95%,还有一部分通过法院解决到位。”吴旦说,“老百姓送的锦旗,是肯定,更是责任。我们要继续把六尺巷的精神传下去,让医患之间多一份理解、少一份隔阂。”
从朱某的赠旗致谢,到鲍某与院方和解,桐城用六尺巷故事里的礼让精神与治理智慧,书写了医患关系的和谐篇章。
(李晶晶 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