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1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打造居民身边的“保健站”

    摘要:日前,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大杨村家庭医生工作站,医生为居民免费义诊。为将卫生健康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前线,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实现健康管理与基层治理的双向融合,每周四下午,大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

  • 完善基层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托起幸福“夕阳红”

    摘要:当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仅是千万

  • “窗帘之约”:暖阳照桑榆守望在邻里

    摘要:每天早上8点,恒通社区暖宝幸福驿站的两位志愿者就会准时出现在小区里,他们站在楼下习惯性地抬头观察,看到楼上印着“窗帘之约”的窗帘已经迎着阳光拉开,她们才放心地走向下一栋楼。“目前,社区里一共有25名老

放大 缩小 默认

“窗帘之约”:暖阳照桑榆守望在邻里

   期次:第8645期   

每天早上8点,恒通社区暖宝幸福驿站的两位志愿者就会准时出现在小区里,他们站在楼下习惯性地抬头观察,看到楼上印着“窗帘之约”的窗帘已经迎着阳光拉开,她们才放心地走向下一栋楼。

“目前,社区里一共有25名老人参加‘窗帘之约’。老人们每天早晨7:30拉开窗帘,晚上6:30关上窗帘。窗帘拉开,表明老人安全,志愿者会放心离开;如果窗帘没有拉开,他们就会立即前往老人家中查看询问,防止意外发生。”恒通社区党委书记龚雪说,“如今,‘窗帘之约’已经成为邻里守望的代名词。我们以‘窗帘’为纽带,希望能让爱薪火相传。”

一副窗帘的约定

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辖区内大多为老旧小区,30%的小区居民为老人。

“这法子,是被急难愁盼‘逼’出来的。”恒通社区党委书记龚雪说,社区独居高龄老人多,每天都挨个敲门查看既不现实,也会打扰到老人的生活。怎样才能建立长久联系、保障日常安全呢?2021年夏天,“暖宝”幸福驿站负责人郝素云的一句“能行动的老人,早晚总得拉窗帘吧”点醒了大家。

说干就干,社区党委敏锐抓住这个“金点子”,摸排确定了首批 10 名服务对象。志愿者们立刻自己动手制作了窗帘,设计了醒目的图案,还跟老人们约定好拉管窗帘的时间,据此判断老人是否平安健康。自此,志愿者们每天在小区里巡查,陪老人唠嗑解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窗帘之约”志愿服务从未中断。

“已经82岁高龄的任淑华老人摔倒过2次,常年依靠拐杖才能走路,每天我们都会帮忙代买些新鲜的菜品送到家里去。”“杨永革走路不方便,平时我们去他家里也勤。”说起这些老人的情况,志愿者们如数家珍。

在恒通社区,“窗帘之约”已经持续了4年多,服务对象也从10户变成了现在的25户,志愿者队伍也逐渐壮大到近 200 人。这个温馨的约定,既不打扰老人的生活,又能有效保障他们的安全,让小区里的老人们感受到了来自身边的温暖和关爱。

“昨晚我在家看电视看睡着了,忘记拉窗帘,郝素云就来家里敲门,看我一个人在家安不安全。”76 岁的章李梅老人说,自己行动不便,一个人独居在家,是郝素云和志愿者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据郝素云介绍,“窗帘之约”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能接受。“当时我们就私下问过陆桂芬老人,她不愿意参加。后来,小区里其他老人装上了窗帘之后都反馈说很安心,她才让她女儿主动来找我们,申请装窗帘。”

今年 60 岁的离异独居老人杨永革最初也对“窗帘之约”充满戒备,但“暖宝”驿站志愿者们四年来无微不至的服务,让杨永革逐步打消顾虑,从卧床到拄拐散步,从被动接受变为“窗帘之约”的宣传员。“杨永革生病后就陷入半失能状态,他的亲人都在外地,自己一个人没法照顾自己。我们志愿者就轮流去他家给他打扫卫生,每个月还给他送二十天餐,陪他唠嗑解闷,帮他添置物品。”郝素云说。

目前,恒通小区“窗帘之约”服务内容也已经从最初的居家预警延伸到便民服务、精神慰藉等10多项内容。而瑶海区也在多层住宅小区中,创新“用电监测分析+公益服务联动”智慧养老模式,形成“每日线上巡查——异常信息反馈——三方协同处置”机制,使发现问题的及时性、服务提供的精准度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全区已有 170名高龄独居老人加入“电力守望·窗帘之约”项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窗帘之约”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正是社区为独居老人开出的一方“守护良方”,如一道阳光照进群众心里。

一方邻里的守望

今年 4 月,合肥市出台《关于推广“窗帘之约”经验做法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通知》,鼓励各地深化完善“窗帘之约经验做法,同时提出了“邻里守望”的志愿服务理念,要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立足实际开展创新,探索形成更多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基层治理经验。于是,“窗帘之约”这一举措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在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滨南社区,“邻里守望”的志愿服务理念得到了生动实践。

8 月 1 日早上 8:30,滨南社区养老干事张小丽和网格员刘璐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安徽省公路局材料站小区,开启了她们的探访工作。这是一个老小区,小区里有三位独居老人是张小丽的包保对象。

按照日常探访流程,张小丽首先来到住在一楼的王玉珍老人家中。只见老人家的窗户上贴着“窗帘之约”的红窗花,阳台上挂着醒目的“中国结”。81岁的王玉珍老人在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她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探访人员关切地询问着老人家的一天日常,并叮嘱他这几天阴雨潮湿,尽量少出门。老人笑着应答,言语清晰,精神矍铄。

聊到兴致处,王玉珍老人还热情地带着张小丽参观她的小院。不大的院子里,薄荷、紫苏、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些都是我自己种的,平时泡茶、煮汤都用得上!”老人介绍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绿意盎然的小院,映衬着老人从容的身影,她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一幅温馨而安宁的晚年生活图景。

和王奶奶聊家常时,张小丽特意询问起楼上邻居代家贤老人的情况。“有一次我来探访代老,敲门没人应,电话也打不通,可把我急坏了。”张小丽回忆道,“幸好遇到了王奶奶,才知道老人因脑梗住院了。”这件事让张小丽萌生了新想法——让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在这个老小区里,老人们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连物业门岗也是本小区居民。社区顺势将“窗帘之约”从单一的网格员巡查,拓展为“邻里互助+物业联动”的多重守护机制。“大家知根知底,相处融洽,有着天然的互助基础。”张小丽说。

在亳州路街道滨南社区,一场关于独居老人关爱服务的创新实践正在温暖上演。今年 5月,该社区在原有“窗帘之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出“四邻守望”计划,通过建立“社区+邻里+物业”的立体守护网络,让助老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这一创新举措源于对实际需求的深入调研。“部分住在高层的老人,传统的‘窗帘行动’存在观察盲区。”网格员刘璐介绍,“有些老人健忘,不一定能按时拉开窗帘。”为此,社区创新采用红窗花和中国结作为新的安全标识,既醒目又温馨。“四邻守望”计划通过建立邻里互助网格、开展定期探访、完善应急响应等举措,形成了立体化的邻里守护体系。健康老人、物业人员、热心居民都成为“守护使者”,他们与社区一起,织就了一张温暖的“安全网”。

据统计,截至目前,滨南社区已累计帮扶独居老人 24 人次,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种“党建引领、多元参与、邻里互助”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正在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胡潇 何昊)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