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 11 月 6 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及地方部队约 60 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略决战。11 月 16 日,中共中央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总前委机关驻地先设于濉溪县临涣集文昌宫,11月23日移驻小李家村,在安徽境内停留长达45天。
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1 月 6 日至 22 日),华东野战军于碾庄圩成功歼灭黄百韬兵团约 10 万人;第二阶段(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双堆集将黄维兵团约12万人包围并歼灭;第三阶段(12月16 日至 1949 年 1 月 10 日),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约 20 万人。此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人民的支援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安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喊出“前方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等响亮口号,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事迹。豫皖苏三分区有100余人、江淮三分区46名民工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整个战役期间,江淮与豫皖苏民众出动民工160万人,提供担架12.5 万副,筹集粮食 2.1 亿斤、柴草 5.3 亿斤,妇女们更是精心制作军鞋 33.6 万双。安徽各地工人也踊跃奔赴前线,为战役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援。
临泉工人:架桥救伤,力保后勤畅通
1948年6月,豫皖苏区第四地委设立临泉市。淮海战役打响后,临泉市承担并顺利完成了三项重要支前任务:
一是抢架泉河大桥。迅速动员 300余名水泥工、木工、石工以及数百名民工,日夜奋战10昼夜,成功建成大桥,有力保障了物资运输和担架队的顺利通行。
二是组织担架队。先后组织三批约200副担架、800余人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数千名,赢得了部队首长的多次表扬。同时,积极发动妇女制作慰问物资、撰写鼓励信,为前线战士送去温暖与力量。
三是做好接待工作。专门设立接待站,为新蔡、临泉、泉南等县过境的担架队和运输物资人员提供周到服务,确保他们顺利抵达前线。
濉溪工人: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前线
淮海战役打响后,濉溪县委迅速行动,积极组织支援工作:
一是组织木工抢修队,随运粮队和大车队一同前进,及时修复受损设施,确保前线物资供应不断线。
二是总前委和中原野战军指挥部移驻后,濉溪县委立即组织浍河船防队执行警戒任务,工人们满怀热忱地运送水果慰问总前委和中野后方医院,还迅速成立粮油管理所和转送站,及时分送粮油,保障部队生活需求。
三是得知部队急需病床和药物后,一方面紧急抢运医药,另一方面迅速组织木工加工病床,并下乡借调租床,为伤员救治提供有力支持。
四是工人们将面粉蒸成馒头送往战场,途中还意外围歼溃敌、活捉士兵;前线工人更是勇敢投入捉俘战斗,共俘虏敌军1795人,缴获枪支2000余支。
五是战役第二阶段胜利后,濉溪县委组织工人慰问参战人员,还组织梳发队为指战员修容理发,让战士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继续战斗。
亳州教工、搬运工:宣传动员,积极投身支前
淮海战役期间,亳州教工、搬运工积极踊跃地投入支前活动:
教工方面,市教师联合会组织教师广泛宣传动员、精彩演出节目,发动市民制作军鞋和军被。教联文艺队与亳县新光剧团联合演出募捐,将结存的冀南钞 350 万元全部捐献给支前委员会。农村教师在保证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帮助开展支前工作,城区等教工带领担架队运送物资、护送伤员。权庄学校教工一天内做好104双军鞋,超额完成任务,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搬运工方面,工人代表随慰问团奔赴前线慰问子弟兵,传递家乡人民的关怀与鼓励。码头分会组织工人小心护送伤员到后方医院,让他们得到及时救治。搬运工人们日夜值班,坚守岗位,保证前线军需物资通过涡河航运及时转运,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华北各地包括工人在内的543 万余人踊跃参加支前,人数达到参战部队的 9 倍。动员担架 20.6 万副、大小车 88 万余辆等,后方群众不辞辛劳地运输大量弹药、粮食等物资,运送伤员 11 万余人,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安徽工人在这场伟大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据《安徽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