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铁凝 2007 年 1 月 29 日拜访杨绛先生时,在先生客厅仰头看到天花板靠近日光灯处有几个醒目的手印。杨绛先生告知,那是她70多岁时换灯管,摞凳子爬上去手扶天花板留下的。后来铁凝接受媒体采访描述此事,称是黑手印,杨绛先生读文章后纠正:“那不是黑手印,是白手印。”铁凝再仰头细看,果真如此。原来天花板蒙了薄灰,手摸上去留下的是白印,而当初采访时,铁凝虽亲眼见过,却想当然地认定劳动留下的手印是黑的。
此事出自《何不就叫杨绛姐姐》一文。读罢,既为杨绛先生的认真细致而动容,也对铁凝的坦诚襟怀深感敬佩。
不禁让我想起大学写作课上老师讲的故事。有记者采访一位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老工人后写了一篇通讯。文章发表后,老工人找到记者要求修改一处不实内容。文中“他那花白的头发”让同事们打趣老工人,因为老工人是秃头,根本没有头发。原来采访时老工人戴着帽子,记者写作时想当然地认为他头发花白。
这两例中的小失误,皆因作者一时“想当然”。虽瑕不掩瑜,但后者还是让老工人陷入尴尬。
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秉持审慎态度,切不可想当然。尤其是做重要决策时,必须经过周密调查研究,不放过任何细节,不能仅凭经验或直觉判断决定,否则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曾有某消费品牌想当然地认为“年轻人偏爱小包装”,市场部实习生坚持做社区调研后发现,核心消费群是需要实惠家庭装的中年妇女。这一价值百万的教训,让公司建立了“假设清零”制度,要求所有提案必须附带原始调研数据。
这一事例再次印证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想当然”的危害。“行成于思,毁于随。”做事切不可想当然,单凭经验或感觉行事,往往会误人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