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2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寻迹人民音乐家张曙故里

    摘要: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歙县籍人民音乐家张曙先生诞辰117周年。怀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我前往徽州古城歙县,在新落成的张曙音乐广场旁追忆其丰功伟绩,随后探访了他的故里

  • 处暑摘棉起花生

    摘要:处暑悄然而至,夏的热烈渐渐隐退,秋的凉意自远方轻柔地渗入田野。空气中尚存燥热,风却已变得清透。此时,田里的棉花苞绽裂开来,花生果也圆满成熟,农人们依着农时与庄稼长势,知晓该摘棉起花生了。母亲前夜便忙活

  • 老“实”匠

    摘要:他姓张,出身于石匠世家,是入赘我们村的上门女婿。年纪不大,手艺却极为精湛,人称老石匠。又因他为人憨厚,做事实在,“实”与“石”同音,大家便都叫他老“实”匠。印象里,老“实”匠中等身材,面色黝黑如炭,浑

  • 凡事不可想当然

    摘要:作家铁凝2007年1月29日拜访杨绛先生时,在先生客厅仰头看到天花板靠近日光灯处有几个醒目的手印。杨绛先生告知,那是她70多岁时换灯管,摞凳子爬上去手扶天花板留下的。后来铁凝接受媒体采访描述此事,称是

  • 芜湖的“阿勒泰”

    摘要:

  • 啃秋

    摘要:立秋已过,暑气虽仍在做最后的挣扎,却已然是强弩之末,难掩衰败之势。清晨的市集,渐渐从沉睡中苏醒,喧嚣声如涟漪般荡漾开来。瞧那摊位上,梨子堆成了玲珑的小山,在晨光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菱角静静地浸在清亮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凡事不可想当然

   期次:第8649期   作者:□高英

作家铁凝 2007 年 1 月 29 日拜访杨绛先生时,在先生客厅仰头看到天花板靠近日光灯处有几个醒目的手印。杨绛先生告知,那是她70多岁时换灯管,摞凳子爬上去手扶天花板留下的。后来铁凝接受媒体采访描述此事,称是黑手印,杨绛先生读文章后纠正:“那不是黑手印,是白手印。”铁凝再仰头细看,果真如此。原来天花板蒙了薄灰,手摸上去留下的是白印,而当初采访时,铁凝虽亲眼见过,却想当然地认定劳动留下的手印是黑的。

此事出自《何不就叫杨绛姐姐》一文。读罢,既为杨绛先生的认真细致而动容,也对铁凝的坦诚襟怀深感敬佩。

不禁让我想起大学写作课上老师讲的故事。有记者采访一位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老工人后写了一篇通讯。文章发表后,老工人找到记者要求修改一处不实内容。文中“他那花白的头发”让同事们打趣老工人,因为老工人是秃头,根本没有头发。原来采访时老工人戴着帽子,记者写作时想当然地认为他头发花白。

这两例中的小失误,皆因作者一时“想当然”。虽瑕不掩瑜,但后者还是让老工人陷入尴尬。

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秉持审慎态度,切不可想当然。尤其是做重要决策时,必须经过周密调查研究,不放过任何细节,不能仅凭经验或直觉判断决定,否则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曾有某消费品牌想当然地认为“年轻人偏爱小包装”,市场部实习生坚持做社区调研后发现,核心消费群是需要实惠家庭装的中年妇女。这一价值百万的教训,让公司建立了“假设清零”制度,要求所有提案必须附带原始调研数据。

这一事例再次印证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想当然”的危害。“行成于思,毁于随。”做事切不可想当然,单凭经验或感觉行事,往往会误人误己。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