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2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寻迹人民音乐家张曙故里

    摘要: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歙县籍人民音乐家张曙先生诞辰117周年。怀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我前往徽州古城歙县,在新落成的张曙音乐广场旁追忆其丰功伟绩,随后探访了他的故里

  • 处暑摘棉起花生

    摘要:处暑悄然而至,夏的热烈渐渐隐退,秋的凉意自远方轻柔地渗入田野。空气中尚存燥热,风却已变得清透。此时,田里的棉花苞绽裂开来,花生果也圆满成熟,农人们依着农时与庄稼长势,知晓该摘棉起花生了。母亲前夜便忙活

  • 老“实”匠

    摘要:他姓张,出身于石匠世家,是入赘我们村的上门女婿。年纪不大,手艺却极为精湛,人称老石匠。又因他为人憨厚,做事实在,“实”与“石”同音,大家便都叫他老“实”匠。印象里,老“实”匠中等身材,面色黝黑如炭,浑

  • 凡事不可想当然

    摘要:作家铁凝2007年1月29日拜访杨绛先生时,在先生客厅仰头看到天花板靠近日光灯处有几个醒目的手印。杨绛先生告知,那是她70多岁时换灯管,摞凳子爬上去手扶天花板留下的。后来铁凝接受媒体采访描述此事,称是

  • 芜湖的“阿勒泰”

    摘要:

  • 啃秋

    摘要:立秋已过,暑气虽仍在做最后的挣扎,却已然是强弩之末,难掩衰败之势。清晨的市集,渐渐从沉睡中苏醒,喧嚣声如涟漪般荡漾开来。瞧那摊位上,梨子堆成了玲珑的小山,在晨光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菱角静静地浸在清亮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实”匠

   期次:第8649期   作者:□杨祖友

他姓张,出身于石匠世家,是入赘我们村的上门女婿。年纪不大,手艺却极为精湛,人称老石匠。又因他为人憨厚,做事实在,“实”与“石”同音,大家便都叫他老“实”匠。

印象里,老“实”匠中等身材,面色黝黑如炭,浑身肌肉结实。他总是背着个装满雕石工具的帆布包,穿梭于村中。张家要凿门槛、王家要打石磨、李家要制猪槽,都会找他,老“实”匠在村里极受欢迎。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他帮人加工门槛石的流程。选石是出好活的基础。那年盛夏,他随主人到后山石塘口挑门槛石。石头的宽度、厚度要合适,不能有夹层,需是天青色、石质致密、纹理均匀且无线条状杂质。他蹲在石塘中,反复查看、触摸、叩击每一块石头,仔细甄别。

几位壮汉把选好的石材抬到村口大柳树下。张师傅用弹墨线和墨尺在石头上做好标记后,脱掉上衣,将粗布巾束在腰间,往手心吐两口唾沫,左手握稳锥形大凿,右手高高抡起铁锤。“当”的一声,雕刻门槛的第一道工序——清除边角料开始了。那时按日头算工钱,张师傅却对自己工期赶得很紧,每天早出晚归。他说:“攒自己的活,赚良心钱。”在老“实”匠黝黑粗壮的胳膊无数次挥起落下、铁锤连续敲击中,门槛基本轮廓逐渐显现,接着进入第二道程序——磨平。“嘶、嘶、嘶”,用扁平凿子在凹凸不平的石面上来回打磨,“呼、呼、呼”,张师傅边吹去石粉,边用手感知打磨效果。

不久,一块棱角分明、清澈温润、平整如镜的门槛石呈现在眼前。张师傅又用斧头轻削,在镜面上刻出一道道细密的石纹。我正惋惜,他解释道:“门槛常有人走,刻条纹是为防滑,再好看的东西都要为人所用,否则就没价值。”

石器看似坚硬,实则易损。像石磨,用段时间齿槽变浅,影响磨的效果,张师傅会主动上门免费翻新磨盘。

村东有座小木桥,是村里与外界的唯一通道。那年桥被山洪冲毁,正在外地干活的老“实”匠闻讯后,带上工具迅速赶回,要在原址建石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头顶烈日,起早贪黑地挖石、运石、凿石、拼石、垒石。

没过几年,加工石器的机械出现,老“实”匠的身影渐渐少见,直至消失。一晃数十年过去,村里人常忆起他的能干与厚道,念叨最多的话便是:“那座石桥还是老‘实’匠修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