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9-0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摘要:

  • 致步入新学期的你

    摘要:九月,你踏入人生新程,孩子,我盼着你能如破茧之蝶,挣脱阴暗逼仄,在阳光下自在翩跹。此刻,绚烂骄阳已为你铺就金光坦途,青春风帆正待鼓满,助你冲破重重迷雾。亲爱的孩子,当你迎着朝阳轻盈起舞、肆意飞扬时,是

  • 烧饭大姐吴本芬

    摘要:去年刚到村里驻村,第一眼就瞧见了厨房里那个忙碌的身影,大家都唤她“大姐”。在村里,“大姐无大小”,她本名吴本芬,63岁,身形高挑清瘦,手脚麻利,干活比年轻人还有精神。每天天刚亮,厨房便传来窸窸窣窣的声

  • 浸润在长江岸边的汀洲老街

    摘要:铜陵汀洲江的水,宛如被千年时光浸润得恰到好处的绸缎。它从长江主干悠悠漫出,携着江心月的清辉、岸芷的微腥,轻柔地绕着汀洲圩缠绵三圈,将这片土地浸润成温润的冬瓜玉。泥土里都弥漫着江水的气息,每一步踩上去,

  • 三里沟的血火记忆

    摘要:夏末,淮河平原暑气未散。我穿行于凤台县凤凰镇三里沟社区的街巷,在青瓦白墙间,一座石门赫然入目。门额上“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6字,如刀刻斧凿,这便是三里沟抗日纪念园的入口。门内松柏

放大 缩小 默认

烧饭大姐吴本芬

   期次:第8654期   作者:□徐启玖

去年刚到村里驻村,第一眼就瞧见了厨房里那个忙碌的身影,大家都唤她“大姐”。在村里,“大姐无大小”,她本名吴本芬,63 岁,身形高挑清瘦,手脚麻利,干活比年轻人还有精神。

每天天刚亮,厨房便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推开宿舍门,总能看到她坐在食堂门口的小板凳上择菜,竹篮里的青菜、豇豆沾着晨露,在她指间舒展。她偶尔会停手,用袖口蹭蹭额头,目光朝村口望去,眼神闪过一丝空茫,但很快又被“咔嚓”声打断,低头继续忙碌。

村部门外有七八畦菜园,是她亲手开垦的。青菜葱绿欲滴,叶子一掐就出水;辣椒红似小灯笼,挂在枝头;豇豆像害羞的孩子,躲在竹架后露出半截;韭菜最活泼,割了一茬又一茬,生机勃勃。

菜园里四季时令菜齐全,大姐视若珍宝,除草、捉虫、浇水、施肥从不间断。她走路带风,一有空就扎进菜园,弯腰侍弄刚移植的西红柿时,围裙沾满泥土,手指在菜叶间轻拨,像抚摸孩子的头发。她种的菜不用农药,全施自己积攒的草木灰,常说:“土生土长的,就得用土法子。”村里七八个人在食堂搭伙,厨房被她收拾得窗明几净。灶台能照见人影,油盐酱醋瓶和小菜坛摆放整齐,夏天也不见苍蝇。她做的菜简单却诱人,青椒带焦边,豆角有柴火香,冬瓜汤飘着葱花,喝着舒坦。我们本想减肥,可看到她的菜,筷子就停不下来。她坐在一旁,笑眯眯地说:“多吃点,下村辛苦,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日子久了,越发觉得她心里装着我们。有次我去邻村处理纠纷,太阳偏西才回村部,一进院就看见她站在门口张望。“回来啦?”她迎上来,围裙还在身上,“饿了吧?我这就给你做。”说着钻进菜园,蹲在辣椒架下。午后的日头把菜叶晒得发烫,她的白发被汗贴在额角,手指在藤蔓间忙碌。不一会儿,青椒炒鸡蛋和热米饭就端上了桌,我埋头猛吃,她在旁边笑:“慢点吃,锅里还有。”那一刻,想起“何须远市营兼味,只向畦边架上寻”的老话,心里暖乎乎的。

她似乎不知疲倦,除了烧饭,还总帮我们打理生活。谁忘了收衣服,她叠好放门口;我宿舍窗户忘关,她找竹竿帮忙钩上。有次,撞见她替我铺床,被单展得平平整整,我红着脸说:“大姐,哪能让您动手。”她直摆手:“没事,顺手的事。”每到周末回城,她提前半天往塑料袋里装菜,青菜、豇豆、辣椒、瓠子、茄子等塞得满满当当。“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妻子接过菜说:“城里哪有这新鲜味。”我看着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菜,心里泛酸。

后来听村里老会计说,大姐日子艰难:30年前丧夫,留下遗腹子,好不容易养到 20 岁,儿子又出车祸走了。平时就她一人守着老屋。村里给她这份烧饭的活,她千恩万谢:“有个活做,心里踏实。”

自那以后,她与村里的厨房、菜园融为一体。平日烧水、清扫落叶、打扫厕所,样样用心。她总是乐呵呵的,把这活儿融入了生命。当她将带露的韭菜扔进油锅,“刺啦”一声腾起的白雾里,藏着把苦日子慢慢炒出甜味的韧劲。这小小的厨房和菜园,是她的营生,更是她用双手织就的牵挂。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