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9-1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小市集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摘要:在小区治理“最后一米”,如何把零散的服务整合起来,把分散的资源动员起来,把居民的参与激活起来?中建四局、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携手,交出了一份生动答卷。近日,“有邻·公益市集”在合肥市包河区徽昌苑小区中心

  • 擦亮生态底色建设美丽和县

    摘要:本报讯近年来,和县生态环境分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擦亮和县生态底色,全力打造天蓝、水清、土净的美丽和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齐抓共管,保障水质安全。持续推进长江干流、支流入河排污口的检测

  • 蚌埠市推动用地用林“集成审批”改革

    摘要:本报讯今年以来,蚌埠市以“四个融合”为抓手,推进用地用林“集成审批”改革,打造用地用林联动审批2.0版。已完成4个批次用地集成审批,审批材料压减率达40%,公示时间压缩50%,审批效率提高40%。职能

  • 阜阳:职业技能大赛比拼技艺

    摘要:9月6日,第五届安徽省农民工大赛阜阳市选拔赛暨阜阳市“阜创汇”职业技能竞赛在阜阳技师学院正式开赛。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们分别参加了“农机修理工”、“电梯安装维修工”、“婴幼儿发展引导员”、“插花花艺师”

  • “和”舟共济安庆海事以“六尺巷”智慧巧解千千结

    摘要:近期,一起船舶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在安庆华阳海事处执法人员调解下圆满解决。执法人员通过创新运用“水上六尺巷工作法”,化解了船舶托运方与承运方长达数日的僵持,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安庆海事局创新推出的“新时代

  • 天长市:一粒小芡实“链”出27亿大产业

    摘要:9月7日清晨,太阳还未升起,天长市仁和集镇宏丰芡实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已是一派繁忙。五十多名采摘工身着防水服,穿行于连片的芡叶之间,麻利地采摘着一颗颗饱满的芡实苞。微风吹过,芡叶轻摇,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市集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中建四局联合合肥滨湖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期次:第8662期   

在小区治理“最后一米”,如何把零散的服务整合起来,把分散的资源动员起来,把居民的参与激活起来?中建四局、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携手,交出了一份生动答卷。

近日,“有邻·公益市集”在合肥市包河区徽昌苑小区中心广场热闹开启,不仅为居民带来便捷实用的“家门口”服务,还专门推出“关爱骑手”特别活动,并借助公益积分制度将个体参与转化为常态化机制,探索出“服务+关怀+治理”三位一体的社区善治新路径。

小市集撬动大民生 便民服务零距离

一张桌子、一个摊位,就能构筑起居民的“便利圈”。本次市集设置四大板块——公益服务、商户惠邻、文化体验与积分兑换,精准对接居民多样化需求。

义诊、护牙、磨刀、贴膜等,让居民“足不出苑”就能处理日常琐事;金融反诈、门锁保养、家居咨询,将安心守护送进千家万户;非遗剪纸、文化课堂,则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体验。

不仅如此,中建四局与社区还推动服务“清单化”管理,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招募志愿者,实现“供需一键匹配”,有效避免资源浪费。今年以来,市集已累计服务群众超千人次,覆盖率达96%,真正体现出“小市集,大民生”的温暖力量。

暖心专区关爱骑手 党建引领汇聚合力

骑手是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守护者,也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本次市集专门设立“关爱骑手”专区,提供饮水补给、义诊咨询、交通安全与反诈宣传、电动车检修等暖心服务。

现场设置的“骑手微心愿”征集箱吸引众多外卖小哥驻足留言:有人希望设置休息点,有人建议增加充电桩,还有人写下“希望多一份理解与关怀”。这些微心愿正陆续纳入社区治理清单,推动骑手关怀从“一次性慰问”转向“常态化机制”。一位骑手感慨道:“有水、有电、有地方休息,还有人帮我们防诈骗、关心健康,被社区惦记着,心里特别踏实。”

积分赋能社区治理 小参与凝聚大合力

“有邻·公益市集”不仅是一场热闹的市集,更是一次小区治理机制的生动实践。居民通过参与文明养宠、楼栋巡查、为老服务等日常行为获得积分,可在市集上兑换实用礼品。积分不仅是短期激励,更成为长效机制——让居民在一次次的参与中逐渐养成习惯,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最终成为“治理合伙人”。

目前,徽昌苑小区公益积分系统已发放积分卡 140 张,居民主动参与问题上报、隐患排查与应急响应,推动社区逐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性治理循环。

市集虽小,却办出了服务、关怀与治理的多重实效;活动一次,却折射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探索。中建四局与属地组织以“党建引领、清单供给、积分驱动”为主线,将碎片化资源整合为系统化供给,把临时服务转化为长效机制,使瞬间关怀凝聚成治理合力。下一步,政企双方还将继续携手,推出“主题市集”“专业服务日”等迭代活动,推动更多商户与社会力量深度参与,让“有邻”成为社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样本。(刘立闪 本报记者 余珊珊)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