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9-1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唱响自己的凡人歌

    摘要:前些年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凡人歌》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这部电视剧聚焦了三对夫妻,记录了他们面对工作、生活的竞争和压力,如何战胜各种困难、直面自己的心灵,最终成功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故事。当李宗盛的《凡人歌》

  • 褐竹床记

    摘要:我家那床竹榻,该是有七十多岁了——比我母亲还年长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队里把地主家的东西分给贫农,祖父用肩膀扛回了它,从此,这张红褐色的竹床,就成了我家屋檐下的老伙计。它不算宽大,0.8米的宽幅

  • 静心读书

    摘要:静心读书,是一种美妙的意境,一种理想的追求。我认为“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读懂书,才能享受书中的乐趣。静下心来读书,是不少文学巨匠的最爱,他们妙笔生花,写出了脍炙人

  • 如画宏村

    摘要:清晨,我踏着微湿的青石板路走进宏村,薄雾如纱,轻笼着白墙黛瓦的村落。南湖的水面静得像一块翡翠,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错落的马头墙,偶有蜻蜓点水,涟漪便揉碎了这幅天然水墨画。被誉为“皖南最美古村”的宏村,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画宏村

   期次:第8662期   作者:□刘忠民

清晨,我踏着微湿的青石板路走进宏村,薄雾如纱,轻笼着白墙黛瓦的村落。南湖的水面静得像一块翡翠,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错落的马头墙,偶有蜻蜓点水,涟漪便揉碎了这幅天然水墨画。

被誉为“皖南最美古村”的宏村,以牛形布局静卧在黄山余脉间,南湖为牛肚,水圳是牛肠,月沼似牛胃,而村口两棵五百年的古银杏树,恰如一对牛角,守护着这片“画中的村庄”。

沿着南湖畔的石板路徐行,画桥如弓横跨碧波,与湖面倒影合为一柄满弦的箭。村中老人说,这是先辈“勇往直前 ”的隐喻 。湖水清澈得能看见荇 藻 间 穿 梭 的 鱼群,几位浣衣女蹲在 石 阶 上 捶 打 衣物,棒槌声与说笑声将晨光唤得明亮起来。水圳蜿蜒,从家家户户门前流过,妇人们俯身淘米洗菜,孩童们用竹篮捞虾,水流将生活谱成九曲十八弯的乐章。“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南宋匠人设计的仿生水系,至今仍在滋养着这座古老的村落。

转过几条幽巷,忽见一弯半月浮现在眼前,这便是宏村的“心脏”——月沼。塘水如镜,将蓝天、白云、黑瓦、红灯等悉数纳入怀中。岸边有白发老者倚墙晒着太阳,卖麦芽糖的小贩敲着铜锣,写生的美院学生将眼前景致一笔笔定格在画板上。

走进承志堂,瞬间被其气势所震撼。门楣上的木雕“百子图”栩栩如生,孩童们或放风筝或斗蟋蟀,童稚尽显,连衣袂褶皱都纤毫毕现;天井四角的“商”字纹石雕,无声地诉说着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最妙的是丫鬟居所暗藏玄机:一扇门通向厨房,另一扇门连接厅堂,恰应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俗谚。

在乐叙堂,我触摸着明代雀替上精美的荷花雕饰,忽然明白了为何徽派建筑被称为立体的《诗经》,那些蝙蝠衔铜钱寓意“福在眼前”,倒悬的鱼形木雕象征“年年有余”,连马头墙的层叠起伏都是对“五岳朝天”的虔诚摹写。

漫步村中,巷道如迷宫般曲折。两侧高墙耸立,仅留一线天光,墙头偶尔探出几串红辣椒串、黄玉米穗,为素雅的画面增添了跳动的色彩。在拐角处,我看见了一座六边形窗棂的宅院,村民说这是徽商特有的“商字窗”,透过雕花漏窗,可见内院天井里摆着青苔斑驳的大水缸,这大缸蓄满雨水可作防火之用,缸中游动着几尾红鲤,闲情逸致中让森严的宅院多了几分生机。

正午时分,循着香气走进巷子深处的小馆。店主端上徽州名菜臭鳜鱼,初闻似有异味,入口却鲜嫩异常。几块毛豆腐煎得金黄,蘸着辣酱吃竟有乳酪的绵密。最难忘的是梅干菜烧饼,被炭火烤得酥脆,咬开后咸甜交织的馅料混合着猪油香,配一盏桂花米酒,恍惚尝到了明清商旅歇脚时的滋味。

饭后闲逛,发现月沼边有位老人正在制作竹雕。青竹在他手中如面团般驯服,刻刀翻飞间,南湖烟波已跃然竹上。隔壁茶馆里,穿蓝布衫的阿婆用陶壶煮着黄山毛峰,茶汤清亮,水汽氤氲,润心透肺。忽然细雨飘落,我躲进南湖书院,看雨丝在砚台形的池塘里画圈,廊下悬着的铜铃叮咚,仿佛还回荡着昔年学童咿咿呀呀的诵书声。

宏村是个把生活过成艺术的地方,水是灵魂,建筑为骨,民俗作魂,那水圳里不息的生命力,才是永不褪色的丹青。忽忆起在汪氏宗祠看到的那副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或许就是宏村历经八百年时光,仍一如曩昔生机盎然的秘密。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