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天长市金集镇黄桥村高标准农田里生机盎然,连片稻田的杂交水稻如绿绸般铺展,无人机低空喷洒农药,昔日岗坡旱地和零零碎碎的撂荒地变身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稳产高产良田。
今年以来,黄桥村以省、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模式创新试点村为契机,破解岗区旱地抛荒难题。该村充分借助市乡村振兴项目支持,整合岗坡“巴掌田”“低效田”,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 4700 余亩,并配套水渠、生产路、输电线路等设施。除上级农田项目建设投入外,黄桥村还积极探索、灵活运用“政府引导+村集体统筹+专业团队运营”模式,群策群力,村里还集体筹资有效盘活坡坎上零碎闲置地450亩。
“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农事托管服务专业团队带来了科技助力。”黄桥村种田大户娄正伟乐呵呵地以无人机植保为例介绍说,无人机在成方规范的大田里打药效率较人工提升 11 倍,成本降低30%以上,全程机械化使水稻亩产从 430 公斤增至 710 公斤。娄正伟把自家流转的 720 亩高标准优质农田交由天长市芦龙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全程托管式打理,除负责农水看管外,他们一家人 4 个劳动力全部进企业打工,再挣一份收入。
“托管模式实现多元共赢——村民获得租金、补贴,在家门口的企业就业月收入一般都在 3000 元以上;村集体通过协调服务还能获得稳定收益,助力公益事业。”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华年表示,“这一切得归功于政府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若放在以前,岗坡上那片‘巴掌田’‘七零八拐’高低不平的低效田,是很难找到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愿意为咱提供全程托管服务的。”(赵荣俊 戴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