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上课的吴飞平老师
9 月 6 日上午,初秋的阳光透过石台中学高三(1)班的窗户,落在讲台上的一瓶水和铁钉上,“水是水分子‘手拉手’聚成的,就像咱们班同学排队,一个跟着一个;而铁是铁原子‘肩并肩’排满的,像整齐的方阵。”班主任兼化学老师吴飞平手持粉笔,用洪亮的声音向学生讲解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程博宇全神贯注地听讲。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化学学习比较吃力,知识点像散沙一样串不起来。吴飞平专门找他谈心,翻着他的错题本说:“别急,咱们给知识‘分类归档’。”之后的晚自习,吴飞平时常把程博宇叫到办公室,拿出白纸,一笔一划地帮他画思维导图,将易错的知识点用红笔圈出来。
“之前我总搞不清电极反应式怎么写,吴老师就从实验室拿来铁片、铜片、硫酸和几根导线,做了个简易原电池,让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还说‘正极得电子,就像人做事要稳;负极失电子,得有冲劲’。”程博宇摸着桌上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吴飞平帮他总结的“解题口诀”。在最近一次化学考试中,他考了92分,拿了年级第一名。
下课铃响起,吴飞平的手机振动了两下。“敬爱的吴老师,教师节快乐!我现在上研一了,还记得您当年帮我制定学习计划的样子……”短信是该校2021届毕业生小东(化名)发来的。小东刚上高一时沉迷手机,和父母闹矛盾导致厌学,有一周时间都没来上学。作为班主任,吴飞平多次开展家访,语重心长地向小东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针对性辅导。他还和小东及其父母一起定了《手机使用公约》,周末只让孩子用1小时手机查资料……
在吴飞平的关爱和耐心辅导下,小东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逐渐找回了学习的动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最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和潜力,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培养,需要我们尽心去陪伴和教育。”吴飞平说。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吴飞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04 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吴飞平成为石台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至今已扎根山区教育21年。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学习计划,帮助他们稳定提高成绩。让他感到特别骄傲的是,他带的 2021 届毕业班本科达线率达 100%,一本达线率达95%。他还指导学生在第34届、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中获三等奖,在2016年安徽省高中化学竞赛中获二等奖。
午后的化学教研室,讨论气氛热烈。“接下来的说课比赛,我们选《物质的分类》还是《碘钟反应》?”吴飞平翻着教案,一旁的年轻教师查景日和纪忆认真记录。
查景日告诉笔者,2023年5月份,她准备参加池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卡”在钠和水反应时氢气收集方式上——怎么才能既环保又清晰展示产物?吴飞平帮助她改了数十版装置,最后想到用生活里常见的注射器做收集工具,“既能精准控量,点燃时现象还明显”。那段时间,吴飞平每天放弃午休,帮她打磨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吴老师说‘实验要接地气,更要让学生看懂’,那次用注射器的设计,评委都夸新颖,获得了高中化学组一等奖。”查景日话语里满是敬佩,“现在我带学生做实验,也总想着从生活里找灵感,就像吴老师教我的那样。”
刚入职的纪忆捧着备课笔记,有些焦虑:“吴老师,我这个教案,是不是太抽象了?”吴飞平接过笔记,仔细查看,逐页标注修改要点:“别着急,我当年也一样,不要局限于知识点本身,要从学生角度来理解。”吴飞平和纪忆结成师徒对子,每次听她讲课,都会在笔记本上记下需要改进的地方——小到提问的语气,大到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晚上10点10分,吴飞平一如往常熄灭了教室里的灯,轻轻推开对面办公室的门,这里是他的休息室,也是第二个“家”。吴飞平再次摊开那本厚厚的班主任日志,里面记录着学生的基本信息、薄弱科目以及家访反馈内容……从教 21 年,青丝渐染白霜,他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从一线教师到年级部部长、教导处副主任再到石台县高中化学教研员,吴飞平组织教研研讨、命制模拟题、搭建经验推广平台,推动全县化学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化学是我的兴趣和爱好,每次讲课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着光,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分享成就,我就感到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吴飞平说。(王晶晶/文 仰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