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一个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为民众提供了文化休闲打卡地,更以多元形态延续着江淮大地文脉。
公共文化空间是指人们在社区或社会中从事文化活动和开展社会互动的实体或虚拟场所,它包括各种形式的公共场所、互联网平台。在新时代文化需求下,公共文化新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从高颜值设计到多样化供给,越来越多内容形式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大众提供着多元、便捷的文化服务。
在合肥经开区“森林书屋”,不仅有阅读区,还设有古琴室、香道室、茶道室等特色功能区域,为市民提供阅读、品茗、手作体验等多元服务;在中江塔下的芜湖书房·滨江书苑,读者们或倚架阅读,或伏案学习……近年来,我省各地把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着力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自2024 年以来,共建成 1200 个公共文化空间。这些“新空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渠道,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进一步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具有融合多元信息流、涵养文化精神、发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功能,对传统空间结合当前城乡发展特点进行修补式更新,可以有效焕发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时代活力。正如目前安徽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形态多样,有的融入自然景观,形成日常、自主、有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有的结合老旧小区、厂区改造,修旧如旧,把多彩文化“嵌入”社区,提升社区文化服务质素。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打造了创新文化客堂间、睦邻中心、公共集市等综合性强、功能多元的文化空间,并且把服务项目逐渐拓展至养老托幼、技能培训等多种民生需求。同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适当加大特殊时段服务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我省要继续把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建设项目中,挖掘、打造一批文化符号,开辟具有当地特色、品格的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民众对城市文化、公共文化的自觉认同,让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温暖的文化底色,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