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合肥举办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5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安徽入围企业数量喜人,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企业上榜。
“2025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榜单入围门槛较上年提升3.03亿元,营收总额增长至51.68万亿元;研发强度同口径对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拥有有效专利、发明专利数量分别较上年增加11.34%、12.07%;“十四五”以来,榜单企业海外营业收入占比从17.39%提高至19.10%……开幕式上发布的这些数字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崭新“路线图”。
规模跨越塑“新”局
“2025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入围门槛达到 173.65 亿元,较上年提升3.03亿元。榜单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门槛与“十三五”末相比,已提高62.74亿元。
安徽的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排名提升较快,比如,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较 2024 年榜单提升了 11 名、位居第61名。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现场,一栋由京东方打造的钙钛矿零碳小屋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这栋小屋是用下一代光伏技术搭建的 BIPV 光伏小屋,是目前全球最大尺寸光伏板搭建的钙钛矿光伏小屋,同尺寸全球首次亮相。
京东方研发出的钙钛矿光伏产品属于第三代光伏技术,具有理论效率高、制造成本低、柔性轻薄等优势,相较于其他光伏技术,商业价值更高,应用场景更广。在38天内完成钙钛矿光伏电池中试线全线贯通,更是刷新行业纪录。
“这是基于全球首条超大尺寸钙钛矿电池中试线研制而成,在 1.2m*2.4m 的超大尺寸下,实现最高转化效率18.6%,刷新了同面积效率纪录,可替代玻璃幕墙、石材等,为建筑注入绿色低碳发电能力。”该公司工作人员李伟指着构成小屋的钙钛矿标准组件告诉记者,“我们还完成了如光伏瓦、光伏桌牌、便携式移动能源等多重场景的应用产品。”
1-8月份,安徽制造业增长10.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7.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3.5%,汽车制造业增长16.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6.7%。
创新驱动促“智”变
“十四五”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500强”榜单出现更多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面孔”。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入围企业数量从15家增加至20家,半导体、集成电路及面板制造行业入围企业数量从6家增加至9家。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榜单中也可窥见一斑。
海螺集团推出了海螺“云工”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建成涵盖云基础设施、云容器、工业物联、大数据治理、标识解析等核心功能的数字化底座,形成数据全流程服务、应用开发管理、云资源弹性供给等能力,并在水泥生产、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双碳”管理、绿色环保等领域应用,上云工业设备超15.6万台,覆盖建林、化工、电力等多个行业,服务各上下游企业用户 10 万+,首发建材行业 AI 大模型。传统海螺走上了“数字海螺”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2024 年安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 2.69%,居全国第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2024 年,安徽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6.86万件。其中,近一半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核心专利已带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智能网联等多个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动能,更多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上下功夫。中国制造业 500 强榜单显示,“2025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研发强度为 2.45%,同口径对比上年提高 0.03 个百分点;拥有有效专利 166.32 万件,发明专利80.38万件,分别较上年增加11.34%和12.07%。
扬帆出海“链”全球
“十四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跨国经营步伐稳步推进,与全球制造业共同成长。
作为大会“重头戏”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展区“星光熠熠”,奇瑞汽车展出旗下首款C级科技豪华新旗舰风云A9L,江淮汽车展出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新时代旗舰车型尊界S800,蔚来汽车展出基于 NT3.0 平台打造的 ET9,国轩高科带来金石固态电池与G垣半固态电池两大重磅产品……
作为一家布局海外多年的汽车制造企业,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较上一年排名上升21名,位居榜单第18名。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说,本地化是企业高质量出海的密码,从过去的整车出口到如今的技术服务出海、本地化制造组装等,我们加大对全球市场的投资,努力让产品融进去、产业走进去。
以“500强”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依靠创新,不断提升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为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底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安徽上榜企业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的精彩展示,是安徽制造业发展“路线图”的全新擘画。
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储能,从传统企业到数字化转型,安徽制造业正以创新为驱动,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本报见习记者 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