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自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原料污染、知假造假、消费误导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专项整治落地见效。截至目前,我省共排查问题线索 6175 条,立案查处案件 4405 起,收缴假冒伪劣食品27372 公斤,罚没款总计 1039 万元,联合公安部门捣毁制假售假窝点 8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6起。
据了解,省市场监管局及时印发专项行动方案,建立调度会商、建账销号、约谈通报、“局组”联动4项机制。每月开展工作调度,压紧压实部门责任,研究解决专项整治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召开全省部分食品销售企业责任约谈会、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落实食品销售安全主体责任行政指导会,以及广告“合规助企”行政指导会,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聚焦突出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品种,省市场监管局集中监管力量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落实“每月一主题”食品销售检查计划,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抽检和“随机查随机检”、网络专项监测和广告监管“清风”行动,精准获取问题线索。同时,通过 12315 投诉举报平台、门户网站、电话热线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广泛收集违法线索。
省市场监管局强力推进“线索排查——立案查处——行刑衔接”闭环执法,穿透式核查问题线索,对生产经营、线上线下销售等环节违法行为实施全链条打击。加强与公安机关、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密切协作,畅通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处理。
在宣传引导、营造氛围方面,省市场监管局制作发布宣传短视频、科普知识图解,编发全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专刊,推动专项行动提质增效。全省各地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发布消费提示、制作宣传品等方式,向农村地区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消费常识;通过一封信、告知书、明白纸、提醒函和行政约谈等多种形式,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与此同时,省市场监管局修订完善《安徽省食品摊贩备案管理办法》,加强食品摊贩备案管理。亳州、铜陵、芜湖、宣城、蚌埠、淮南等地积极探索建立相关制度机制,进一步压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作,提升监管效能。(李辉 本报记者 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