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9-3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休刊启事

    摘要:根据国家假日安排,本报自10月1日至10月8日休刊,10月9日正常出版。祝广大读者双节愉快!本报编辑部

  • 皖茶香飘工匠大会

    摘要: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全总展区,一股清雅的茶香引人驻足。来自安徽的巾帼工匠仇传慧,作为国家一级评茶师、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受邀在巾帼展区展示了她与学生们创新的二十种安徽特色茶叶,为

  • 第三届全省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暨职业技能竞赛在肥举行

    摘要:本报讯9月25日至26日,第三届全省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暨职业技能竞赛在合肥举行。赛事以“创新赋能新时代,技能点亮新未来”为主题,既是对省内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为行业挖掘发展新动能

  • 少年“筑”版图红心向祖国

    摘要:9月28日,阜阳市第一初级中学开展“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主题活动。近400名学生手持小国旗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校园小广场上,拼出教科书版中国地图,一起高唱《歌唱祖国

  • 省总工会启动走访慰问活动

    摘要:本报讯9月29日上午,在国庆、中秋双节来临之际,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勇在合肥走访慰问困难职工,为他们送去电饭煲、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工会组织的温暖。合肥市总工会负责同志参

  • 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显成效

    摘要:本报讯自今年7月9日正式上线以来,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集成服务就像给科技创新按下了“快进键”——不仅让办事材料大幅“瘦身”,平均办理时间较以往直接压缩近半,彻底终结企业、群众“多头跑、反复跑”的

  • 盛世华诞氛围浓满城装点“中国红”

    摘要:随着“十一”国庆节临近,合肥的大街小巷悄然披上了节日的盛装。9月28日,记者来到合肥市肥西县,县城管局正组织人员在道路两侧统一悬挂五星红旗,一抹抹绚丽的“中国红”汇成了喜庆的海洋,营造了热烈、庄重、祥

  • 2024年我省常住人口净流入15.7万人

    摘要:本报讯近年来,我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日益增多,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更加活跃。日前,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年我省常住人口净流入15.7万人,位居全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4年我省常住人口净流入15.7万人

   期次:第8676期   

本报讯 近年来,我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日益增多,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更加活跃。日前,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 年我省常住人口净流入15.7万人,位居全国第6位。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6%,前四年提升幅度快于全国1.1 个百分点;从 2020 年起扭转长期以来人口外流态势,2024 年常住人口净流入15.7万人。

人口流动格局的积极变化,与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持续优化密不可分。近年来,我省现代化城市体系持续优化,区域协同更紧密、集聚辐射更有力。其中,合肥都市圈常态化协同机制不断健全,1 小时通勤圈逐步形成,合肥创新、产业外溢效应初步显现。皖北城镇群、沿江城市群一体化深入推进,淮宿蚌、阜淮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芜马组团、安池“一江两岸”拥江发展走深走实。当前,合肥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即将超过 1.4 万亿元,成为长三角第4个“双万”城市,芜湖经济总量在中西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位次上升至第5位,中心城市美誉度感召力显著提升。

另外,我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不断增强,公众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城市运营新模式新场景。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体检市、县全覆盖,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五年来改造老旧小区 6000 多个,新增园林绿地面积 1.3 亿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 180 万个,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从“十三五”末的85.6% 提高到98.3%,大家烦心的“老破小”、“停车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缓解。

与此同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也日益完善,要素资源流动更顺畅、公共服务更均衡。合肥主城区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纳时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其他城市和所有县城、建制镇实现落户零门槛。高标准完成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 82 万宗,盘活闲置宅基地1.87万宗,带动村集体增收5300余万元、村民增收3亿元。建制村通双车道及以上公路比例从“十三五”末的 57%提高到 62.5%,快递服务实现全覆盖,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渠道更加畅通。“强校+乡村校”模式全面复制推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服务。

下一步,我省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努力走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本报记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