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 换装”功能在社交平台和各类 APP中悄然走红。然而,这看似无伤大雅的“虚拟体验”,正悄然滑向危险的边缘——不法分子利用该技术伪造身份、招摇撞骗,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若不及时加以规范与监管,AI 换装极有可能从“娱乐工具”异化为违法犯罪的“智能帮凶”。
军装与警服从来不只是服饰,它们是国家权威的象征,是法律尊严的体现,更是公众信任的载体。身穿制服者,代表着国家执法力量的公信力与严肃性。然而,当AI 技术让任何人都能“一键穿制服”,这种庄严感便被轻易消解。更严重的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此伪造身份,在网络上冒充军人、警察,骗取感情、谋取利益,甚至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此类案件已在全国多地出现,有的以“军恋”为名骗取钱财,有的以“内部关系”为幌子实施诈骗,不仅侵害了群众利益,更严重损害了军警队伍的形象与公信力。
“AI 换装”之所以能被滥用,根本原因在于技术门槛过低、监管缺位。许多AI应用在提供换装服务时,既不核实用户身份,也不对生成内容进行有效审核,甚至主动推送“军警制服”模板以吸引流量。这种“技术 放 任 ”背后,是平台对流量与利益的追逐,却忽视了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AI生成技术日益逼真,普通人难以辨别图像真伪,虚假身份极易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形成“以假乱真”的舆论误导,进一步加剧社会治理难度。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应用必须受到法律与伦理的约束。我们不能因技术进步而放任其滑向违法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将依法追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要求,AI 服务提供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成违法不良信息。因此,平台方不能以“用户自担责任”为由推卸管理义务,而应主动设置风险提示、限制敏感模板使用、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并对异常传播行为进行追踪与处置。
监管部门也应加快步伐,针对AI生成内容制定更细化的管理规则,尤其对涉及军警、司法等国家权威形象的图像生成,应设立“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或严格审批。同时,加强跨部门协同,建立AI生成内容的识别与溯源机制,提升执法能力,对利用AI技术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此外,公众也需提升辨别能力与法律意识。面对网络上的“军警照”,不应盲目轻信,更不应随意转发或模仿。娱乐有边界,技术有责任。对“AI 换装”的追捧,不应以牺牲社会信任为代价。
AI 技术的发展,应当以服务社会、增进福祉为目标。若任其沦为造假工具、欺诈手段,不仅是对技术的亵渎,更是对法治社会的挑战。唯有平台自律、监管有力、公众清醒,才能让 AI 真正“向善而行”,而不是在虚幻的“制服秀”中,沦为违法犯罪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