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智轨道 汇合肥”场景试点验收会在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召开。本次会议由合肥市场景专班、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联合主办,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派员列席,共同对轨道交通领域创新试点项目成果开展核验工作。本次验收采用“现场汇报+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实施,既有技术讲解,又有实景体验。
本次验收会集中亮出了合肥轨道在智慧应用与绿色节能领域的 9 大创新成果,让科技赋能出行的图景变得愈发清晰。在杏花公园地铁站,一个个智慧项目的“实战表现”让人眼前一亮——视尔科技的“元宇宙虚拟导乘系统”可以帮乘客提前规划好路线;安徽多多机器人研发的智能清洁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路线缓缓移动,毛刷清扫地面时,遇到行人会自动避让;在电扶梯旁,武汉时代科创的“不安全行为监测系统”会瞬间识别试图逆行的乘客,并发出预警;东超科技的“非接触智慧车站”改造,让卫生间水龙头变得更智能、更卫生。
从进站、乘车到运维,9大创新项目精准覆盖轨道交通运营各场景——合肥中车的“智能净化系统”在车站各个角落进行循环净化,确保站内 PM2.5 数值稳定在优良区间;针对乘客问询需求,武汉数创科技的“智慧客服”成了“全能助手”,当乘客用语音提问“到合肥南站怎么换乘”时,系统不仅秒答路线,还能打印出行程单,直接导航到目的地。
在绿色节能领域,成都华菡科技的“电池在线主动均衡”技术也交出亮眼答卷。“地铁蓄电池组就像人类的‘心脏’,以前单体电池电压不均衡,容易影响寿命,现在有了这套系统,能给电池精准充放电,节省不少更换成本。”合肥轨道运维工程师介绍道。而交欣科技的“客流预测仿真系统”更是让运营调度更“聪明”——通过大数据分析,能提前预判客流高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目前,经过 3-6 个月的试点,9 大创新项目已在实际运营中展现出显著成效。从“人工管理”到“智能赋能”,合肥轨道正在用科技改写出行方式。
“此次验收的项目只是起点,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引入更多创新技术,让智慧轨道的成果惠及更多市民,为合肥‘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更多动能。”合肥轨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