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0-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创新开路破局而立

    摘要: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7项为全国首创;市场主体达8.4万家,是设立之初的2.7倍;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21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38.1%……今年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五周年。作为我国

  • 比技能展风采

    摘要:日前,全省职业技能竞赛——第五届全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阜阳技师学院举办。大赛期间,来自全省各地市的54名选手,围绕汽车维修工、农机修理工、电梯安装维修工三个赛项(工种)展开激烈角逐,充分展现了新

  • 淮北矿业职业病防治院成为国家级定点医院

    摘要:本报讯近日,中国应急救援人员关爱和矿山尘肺病防治基金会定点医院授牌仪式在淮北矿业职业病防治院举行。该院成为国家级定点医院,标志着其在职业病防治及应急救援人员健康保障方面的专业能力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并纳

  • 合肥轨道验收9大“黑科技”项目

    摘要:本报讯日前,“智轨道汇合肥”场景试点验收会在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召开。本次会议由合肥市场景专班、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联合主办,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派员列席,共同对轨道交通领域

  • “凤凰萝卜”产销两旺

    摘要:10月19日,黄山市歙县富堨镇青山村湖田组农民周金华与妻子程宝娥在自家承包地里采摘“凤凰萝卜”,准备运往杭州市场。不同于市面上的其他萝卜,“凤凰萝卜”因其种植技术讲究,口感脆嫩、鲜甜多汁,颇受市场欢迎

  • 黄山风景区推行涉旅消费纠纷先行赔付新机制

    摘要:本报讯近日,黄山风景区出台了以市场经营主体为主、涉旅监管部门共同发力的先行赔付“双轮并驱”新机制。该景区组建以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分管负责同志为副召集人的黄山风景区涉旅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工作专班

  • 2025年全省工业大数据算法技术技能大赛举办

    摘要:本报讯日前,2025年全省工业大数据算法技术技能大赛在安庆师范大学举办。本次大赛由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总工会、团省委以及省妇联共同主办,安庆师范大学承办。大赛为双人团体赛,分为职工组(含教

  • 2025全国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在肥召开

    摘要:本报讯赋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共谋医疗器械产业新篇。10月20日至22日,2025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合肥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全国医疗器械产业相关机构、专家、精英齐聚合

  • 我国新增22处国家重要湿地

    摘要: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国家林草局近日发布通知,将山西省山阴县桑干河等22处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至此,我国国家重要湿地已达80处。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肥轨道验收9大“黑科技”项目

   期次:第8686期   

本报讯 日前,“智轨道 汇合肥”场景试点验收会在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召开。本次会议由合肥市场景专班、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联合主办,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派员列席,共同对轨道交通领域创新试点项目成果开展核验工作。本次验收采用“现场汇报+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实施,既有技术讲解,又有实景体验。

本次验收会集中亮出了合肥轨道在智慧应用与绿色节能领域的 9 大创新成果,让科技赋能出行的图景变得愈发清晰。在杏花公园地铁站,一个个智慧项目的“实战表现”让人眼前一亮——视尔科技的“元宇宙虚拟导乘系统”可以帮乘客提前规划好路线;安徽多多机器人研发的智能清洁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路线缓缓移动,毛刷清扫地面时,遇到行人会自动避让;在电扶梯旁,武汉时代科创的“不安全行为监测系统”会瞬间识别试图逆行的乘客,并发出预警;东超科技的“非接触智慧车站”改造,让卫生间水龙头变得更智能、更卫生。

从进站、乘车到运维,9大创新项目精准覆盖轨道交通运营各场景——合肥中车的“智能净化系统”在车站各个角落进行循环净化,确保站内 PM2.5 数值稳定在优良区间;针对乘客问询需求,武汉数创科技的“智慧客服”成了“全能助手”,当乘客用语音提问“到合肥南站怎么换乘”时,系统不仅秒答路线,还能打印出行程单,直接导航到目的地。

在绿色节能领域,成都华菡科技的“电池在线主动均衡”技术也交出亮眼答卷。“地铁蓄电池组就像人类的‘心脏’,以前单体电池电压不均衡,容易影响寿命,现在有了这套系统,能给电池精准充放电,节省不少更换成本。”合肥轨道运维工程师介绍道。而交欣科技的“客流预测仿真系统”更是让运营调度更“聪明”——通过大数据分析,能提前预判客流高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目前,经过 3-6 个月的试点,9 大创新项目已在实际运营中展现出显著成效。从“人工管理”到“智能赋能”,合肥轨道正在用科技改写出行方式。

“此次验收的项目只是起点,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引入更多创新技术,让智慧轨道的成果惠及更多市民,为合肥‘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更多动能。”合肥轨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夏梦)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