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1-1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老小区“逆生长”6140户居民圆了“安居梦”

    摘要:“孩子逢年过节回来没处停车。”“小区路不平难出门。”“雨天积水管道总是堵。”这些困扰老旧小区居民的“烦心事”,如今在马鞍山市花山区正逐步得到解决。一场覆盖11个老旧小区的焕新行动正顺利推进,208栋楼

  • “服务包”为重点企业成长全程护航

    摘要:本报讯日前,安庆市召开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启动仪式暨工作培训会,一份囊括了106项具体服务内容的“定制礼包”将精准送达重点企业手中,形成“政府端菜”和“企业点菜”面对面服务,以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 黄山市徽州区为高校毕业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

    摘要:本报讯近日,黄山市徽州区组织区内重点企业赴安徽工业大学开展“招才引智校园行”活动。在招聘会现场,企业招聘人员与毕业生们面对面交流,细致介绍企业发展前景、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规划,耐心解答同学们

  • “小车间”激活乡村“大就业”

    摘要:本报讯日前,在天长市仁和集镇东风村的一处农家院落,61岁的刘美娟刚送完小孙女上学,便匆匆来到开在家门口的绒毛玩具加工车间做工了。“一个人待在家里没事干也很无聊的,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计件加工多劳多

  • “聪明”的路,懂你的城

    摘要: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智慧,往往蕴藏于街头巷尾的方寸之间。近年来,合肥市在交通治理上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放思维,转而下足“绣花功夫”,通过一系列人性化、智能化的“微创新”,悄然重塑着城市脉动,让道路更“聪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聪明”的路,懂你的城

——合肥在交通管理上下“绣花功夫”

   期次:第8706期   

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智慧,往往蕴藏于街头巷尾的方寸之间。近年来,合肥市在交通治理上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放思维,转而下足“绣花功夫”,通过一系列人性化、智能化的“微创新”,悄然重塑着城市脉动,让道路更“聪明”,让城市更“懂”你。

”:一组色彩铺就的安全密码

赤橙黄绿青蓝紫,那是雨后天上彩虹的颜色。近日,位于合肥市的创新大道与云飞路交叉口,同样出现了一道“彩虹”——这个以彩色装扮的交叉路口,远看就像落于地面的彩虹,明亮而温馨。

这条由红、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交叉口,并非只为美观,更是合肥交通管理部门为提升道路安全与效率量身定制的交通安全系统。

“在日常的执法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非机动车有越线停车的行为,也因此导致了右转的机动车通行不畅,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产生摩擦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专门针对非机动车道进行了一个微改造。”合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高新大队一中队中队长赵越告诉记者。

将非机动车停止线前移,用蓝、黄、绿三种颜色明确划分左转、直行、右转的非机动车道,配合最外侧的红色区域柔性柱的使用,明确路权的同时,也使右转的机动车通行更顺畅。

同时,新设置的非机动车专属信号灯上清晰的自行车标识,进一步保障了骑行者的路权与安全。

“以前没画线的时候大家都一窝蜂挤在前面,安全隐患很大,现在这种设计挺好的,很醒目,知道自己该在哪等灯了。”正在等灯的非机动车主对记者说道。

据赵越介绍,改造后,路口的通行秩序比以前提升了不少,通行效率提高了,交通事故减少了。

”:一段会“变身”的智能车道

日前,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点赞合肥首条智能潮汐车道。这条由 20 个会变道的“机器人”组成的智能潮汐车道,正在望江西路与枫林路交叉口平稳运行。

望江西路是连接合肥市区及高新区的重要路段,工作日早晚高峰通勤流量大,车道拥堵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今年6月初,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新大队创新引入潮汐变道机器人,它可以在 40 秒内完成“变身”,通过借用对向车道的方式,为由西向北的车主“变”出一条左转车道,大大减轻了晚高峰的出行压力,缓解交通拥堵。

事实上,早在 2021 年,合肥高新区就已引入全市首条潮汐车道,“过去,可变车道依赖静态龙门架上的 LED 屏幕提示,警示效果有限,易导致驾驶员误闯。”合肥市交管支队高新大队三中队中队长马强强告诉记者,如今,智能地面机器人作为“移动式执行终端”,通过动态发光体、高清显示屏和语音播报,形成多维度提醒,显著提升了车道辨识度和驾驶员执行意愿,实现从“机械执行”到“AI 智能体”的跨越。

据悉,智能潮汐机器人采用太阳能充电板充电,即使在持续阴雨天气下,也可正常工作3~5天。

“自从启用了机器人可变车道后,整个道路通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晚高峰的通行效率提升约 30%,排队时长压缩了25%左右。”马强强介绍道。

这条全长约 90 米的潮汐车道,在不同时段都展现出弹性适配能力。除了早晚高峰的运用,在节假日交警也可根据道路实际的交通流量,进行人为干预,以更好地满足实际交通需求。

护 :一张用心织就的智慧交通网

每一个“微创新”的背后,都是合肥交警对“人”的深度关注。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紧邻城市主干道,前来就诊的患者量大,院内停车位少,与此同时,与医院隔路相望的国购广场工作日白天车位闲置率超 50%,为了让闲置车位流动起来,让医院的“一位难求”变成商场的“有位共享”,交管部门联合属地三里庵街道、安徽省中医院及国购广场物业创新推出“商圈+医院”共享停车模式。数据显示,新停车模式实施后,长江路与梅山路、南一环与梅山路两大路口的通行效率提升25%。

除此之外,合肥公安交管部门还通过对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设置 190 条绿波道路、覆盖省城 918 个路口;合肥市蜀山区金寨路与祁门路交口、新站高新区铜陵路与泗水路交口安装的探测雷达,能准确感知到达路口车辆的数量、速度,配合后台智能算法模块,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从而实现灯随车动的自动适应控制;今年以来,合肥交警不断探索警务无人机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场景,为市民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小痛点里藏着大民生。从“彩虹路口”的色彩管理,到“潮汐机器人”的 AI 赋能,再到“共享车位”的资源优化,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变,都彰显出城市管理者在交通管理上的精细匠心与人文温度。大城善治,合肥正在用科技与匠心,一步步编织着一张更安全、更高效,更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交通网络。(梁晴晴 孙庆 何昊)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