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1-1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老小区“逆生长”6140户居民圆了“安居梦”

    摘要:“孩子逢年过节回来没处停车。”“小区路不平难出门。”“雨天积水管道总是堵。”这些困扰老旧小区居民的“烦心事”,如今在马鞍山市花山区正逐步得到解决。一场覆盖11个老旧小区的焕新行动正顺利推进,208栋楼

  • “服务包”为重点企业成长全程护航

    摘要:本报讯日前,安庆市召开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启动仪式暨工作培训会,一份囊括了106项具体服务内容的“定制礼包”将精准送达重点企业手中,形成“政府端菜”和“企业点菜”面对面服务,以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 黄山市徽州区为高校毕业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

    摘要:本报讯近日,黄山市徽州区组织区内重点企业赴安徽工业大学开展“招才引智校园行”活动。在招聘会现场,企业招聘人员与毕业生们面对面交流,细致介绍企业发展前景、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规划,耐心解答同学们

  • “小车间”激活乡村“大就业”

    摘要:本报讯日前,在天长市仁和集镇东风村的一处农家院落,61岁的刘美娟刚送完小孙女上学,便匆匆来到开在家门口的绒毛玩具加工车间做工了。“一个人待在家里没事干也很无聊的,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计件加工多劳多

  • “聪明”的路,懂你的城

    摘要: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智慧,往往蕴藏于街头巷尾的方寸之间。近年来,合肥市在交通治理上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放思维,转而下足“绣花功夫”,通过一系列人性化、智能化的“微创新”,悄然重塑着城市脉动,让道路更“聪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车间”激活乡村“大就业”

   期次:第8706期   

本报讯 日前,在天长市仁和集镇东风村的一处农家院落,61 岁的刘美娟刚送完小孙女上学,便匆匆来到开在家门口的绒毛玩具加工车间做工了。“一个人待在家里没事干也很无聊的,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计件加工多劳多得,一天能挣 120 多元钱,还不耽误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

在天长,像刘美娟这样不用跑远路、在家旁边实现就业的村民已有近 2.5 万人。近年来,天长市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的优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引导 560 多家玩具、电子、箱包、鞋帽、清洁用品、工艺品等制造加工企业将生产车间直接建在村(社区),实现“送岗到户、送活上门”,让乡村群众真正做到“挣钱顾家两兼顾”。

“不光是建车间,还有不少企业把生产线‘搬’回了家乡。”天长市人社局就业服务股负责人谢蓉菲介绍,2021 年,返乡青年高红霞在仁和集镇开办红霞玩具公司,她带回了原打工地江苏扬州市的玩具外贸业务,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订单业务增加,她便在东风、吴庄、林庄、南尖等 4 个村开办玩具加工车间。“公司优先招聘脱贫户、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工资按计件核算,干多少拿多少”。高红霞乐呵呵地介绍道,该公司每天一清早就派车,将原材料派送往各乡村振兴车间,随车再收回第一天的玩具制成件,村民在车间上班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工时。该企业的 4家车间从最初60多个村民干活,到如今拥有350多人、年销售额突破2800万元,玩具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本部加上4个车间带动550多名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这种“家门口上班增收”的就业模式尤其能够惠及残疾人。主打外贸业务的天长市安徽新利清洁用品有限公司先后在6 个镇(街道)13 个村(社区)开设乡村振兴车间,为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敞开就业大门,让他们在家里就能参与生产。目前已为有劳动能力的86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半数以上为肢体残疾人。

天长市通过党建引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发展促就业的模式,统筹场地、发放补贴、打通渠道,近3 年已发放乡村振兴车间稳岗就业补贴 150余万元、就业创业服务补助450余万元。该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乡村振兴车间年销售额36.58亿元以上,带动 153 个村(社区)集体分别增收 20 万元至50万元。(钱伟 赵荣俊 张晓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