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7-0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阜阳企业开办“一日办结”

    摘要:本报讯办理营业执照得三天,拿到营业执照后还要找刻章店刻章,一个执照要跑多个部门……记者从阜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7月1日起,阜阳市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日办结”平台正式运行,企业开办过程中存在的上述

  • 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摘要:本报讯7月1日,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让更多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直观了解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本次食品安全“你点

  •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就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所谓“香港自治法案”发表声明。◆七部门印发通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

  • 脱贫“老大难”端起“铁饭碗”

    摘要:“好!都包在我身上!”在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邵于村,不管村里的包组干部交代什么任务给脱贫户毛敏,他总是爽快地答应。这位昔日的“脱贫老大难”在村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靠双手勤劳致富,终于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 我省技工院校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颁发

    摘要:本报讯 日前,40名安徽合肥技师学院即将毕业的同学,分别取得该院机械设备安装工、加工中心操作调整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继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后,安徽省技工院校面向在校

  • 关爱农民工免费送体检

    摘要:本报讯6月29日、30日,亳州市总工会联合亳州经济开发区总工会分别在安徽亿人安股份有限公司和桂林中南(亳州)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两场“关爱农民工免费送体检”活动,同时开展了“送法进企业、普法进园区”

  • 矿区节能宣传

    摘要:7月2日,中煤新集口孜东矿开展了以“绿水青山,节能增效”“绿色低碳,全面小康”为主题的“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倡仪职工以绿色低碳的办公模式、出行方式支持节能降耗。图为向职工发放宣传单和低碳知识有奖问答

  • 由“图书馆留言击中人心”想到的

    摘要:据媒体报道,6月25日正值端午节,54岁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到东莞图书馆退读者卡。因疫情影响,吴桂春所在企业停工,无奈之下他打算返乡。销卡后他在留言簿上写下对东莞图书馆的眷恋与不舍:“我来东莞十七年,其

  • 万吨海轮下水

    摘要:7月2日,由民营企业芜湖市皖南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1.6万吨近海散货船“国瑞1号”在芜湖市三山区顺利下水。该船长126.8米、宽21米、型深9.8米。芜湖市三山区船舶制造基地拥有多家大型造船公司,为皖江

  • 敬告读者

    摘要:为了方便稿酬及时发放,请读者在今后投稿时写清楚银行账号和开户行名称。特此敬告。本报编辑部

  • 安徽将小微企业三项社保免征政策延迟到年底

    摘要:新华社合肥7月2日电(记者王菲)记者从安徽省人社部门获悉,安徽将延长阶段性减免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政策实施期限,进一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根据要求,安徽将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老大难”端起“铁饭碗”

   期次:第7384期   

“好!都包在我身上!”在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邵于村,不管村里的包组干部交代什么任务给脱贫户毛敏,他总是爽快地答应。这位昔日的“脱贫老大难”在村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靠双手勤劳致富,终于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小康之路。

毛敏今年46岁,智力有些残疾的他在村里独自一人生活,靠着拾荒度日,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贫困户。2014年,村里考虑到毛敏的实际情况,将他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他申请享受低保、残补、新农保、新农合等各项扶贫政策,同时为他流转土地增加收入。无依无靠的毛敏在政府的关怀下,当年收入就达到了8250元。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毛敏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生活态度乐观,干活积极热情。2016年,经过村“两委”集体研究,村里又帮助毛敏申请了扶贫公益岗位这个“铁饭碗”,每月又增收500元,一年下来又有6000元的经济收入,经过几年的帮扶,毛敏于2017年光荣脱贫。邵于村扶贫主任王士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毛敏有村级公益性岗位收入和低保,家里三亩花生地每年也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各类补贴,他每年收入基本稳定在1万多元。”

脱贫以后的毛敏更加积极了,村里的各项公益工作他都乐意参与,不管是在抗疫卡点还是禁烧哨所,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坚守岗位。性格有些内向的他不善言辞,但幸福的笑容常常洋溢在他的脸上。“没啥说的,非常满意!”谈起目前的生活,毛敏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像毛敏这样端起“铁饭碗”走上脱贫路的人,在村里有不少,脱贫户张继英就是这样的例子。

“政府给了我家太多帮助,为村里做些事情是应该的,这些活一点都不累。”张继英边给树苗培土边微笑着说。不管刮风下雨,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每个庄头、沟边。担当保洁员,清理垃圾;充当护林员,栽植树苗,她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贡献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张继英是邵于村前王庄人,当时家中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还有一个老母亲,一家六口全靠夫妻二人勉力支撑,早已入不敷出。2014年,张继英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因学致贫的典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扶下,孩子学习期间享受雨露计划、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在好政策的滋润下,几个孩子也非常争气,先后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家中老大毕业于皖南医学院,现在是芜湖市防疫系统一名工作人员,为国家防疫事业尽力;老二毕业于安徽商学院,现在是许疃镇一名公务员,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老三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目前就职于中铁建工集团,全家于2017年光荣脱贫。”王士华介绍道。疫情期间,张继英丈夫不仅志愿参加疫情防控,还向村抗疫指挥部捐款1000元爱心款,三个孩子也奔波在抗疫一线,“脱贫不忘党恩,我们在不同岗位上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毛敏、张继英都是扶贫公益性岗位助力增收的典型实例,为进一步增加贫困户收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助,许疃镇在全镇14个村设置了村庄保洁员、林木管护员、沟塘巡查员、公厕维护员等公益性岗位500余个。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也让贫困户在公益岗位上“一展身手”,发挥各自的特长。不仅如此,该镇还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了临时性工作岗位,如抗疫小分队、禁烧志愿者等岗位,让在家的贫困户参与村级建设,为他们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咱们村原有贫困户112户339人,让目前尚未脱贫的4户7人走上小康路就是咱们今年的‘小目标’!”王士华信心满满地说道。

(本报记者 何雪菲 通讯员 李西亚)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