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都包在我身上!”在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邵于村,不管村里的包组干部交代什么任务给脱贫户毛敏,他总是爽快地答应。这位昔日的“脱贫老大难”在村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靠双手勤劳致富,终于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小康之路。
毛敏今年46岁,智力有些残疾的他在村里独自一人生活,靠着拾荒度日,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贫困户。2014年,村里考虑到毛敏的实际情况,将他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他申请享受低保、残补、新农保、新农合等各项扶贫政策,同时为他流转土地增加收入。无依无靠的毛敏在政府的关怀下,当年收入就达到了8250元。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毛敏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生活态度乐观,干活积极热情。2016年,经过村“两委”集体研究,村里又帮助毛敏申请了扶贫公益岗位这个“铁饭碗”,每月又增收500元,一年下来又有6000元的经济收入,经过几年的帮扶,毛敏于2017年光荣脱贫。邵于村扶贫主任王士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毛敏有村级公益性岗位收入和低保,家里三亩花生地每年也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各类补贴,他每年收入基本稳定在1万多元。”
脱贫以后的毛敏更加积极了,村里的各项公益工作他都乐意参与,不管是在抗疫卡点还是禁烧哨所,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坚守岗位。性格有些内向的他不善言辞,但幸福的笑容常常洋溢在他的脸上。“没啥说的,非常满意!”谈起目前的生活,毛敏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像毛敏这样端起“铁饭碗”走上脱贫路的人,在村里有不少,脱贫户张继英就是这样的例子。
“政府给了我家太多帮助,为村里做些事情是应该的,这些活一点都不累。”张继英边给树苗培土边微笑着说。不管刮风下雨,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每个庄头、沟边。担当保洁员,清理垃圾;充当护林员,栽植树苗,她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贡献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张继英是邵于村前王庄人,当时家中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还有一个老母亲,一家六口全靠夫妻二人勉力支撑,早已入不敷出。2014年,张继英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因学致贫的典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扶下,孩子学习期间享受雨露计划、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在好政策的滋润下,几个孩子也非常争气,先后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家中老大毕业于皖南医学院,现在是芜湖市防疫系统一名工作人员,为国家防疫事业尽力;老二毕业于安徽商学院,现在是许疃镇一名公务员,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老三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目前就职于中铁建工集团,全家于2017年光荣脱贫。”王士华介绍道。疫情期间,张继英丈夫不仅志愿参加疫情防控,还向村抗疫指挥部捐款1000元爱心款,三个孩子也奔波在抗疫一线,“脱贫不忘党恩,我们在不同岗位上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毛敏、张继英都是扶贫公益性岗位助力增收的典型实例,为进一步增加贫困户收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助,许疃镇在全镇14个村设置了村庄保洁员、林木管护员、沟塘巡查员、公厕维护员等公益性岗位500余个。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也让贫困户在公益岗位上“一展身手”,发挥各自的特长。不仅如此,该镇还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了临时性工作岗位,如抗疫小分队、禁烧志愿者等岗位,让在家的贫困户参与村级建设,为他们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咱们村原有贫困户112户339人,让目前尚未脱贫的4户7人走上小康路就是咱们今年的‘小目标’!”王士华信心满满地说道。
(本报记者 何雪菲 通讯员 李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