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1-0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逆向劳务派遣能逃脱责任吗

    摘要:2001年上半年,刘某经人介绍到原某供电公司家属院从事垃圾清运及院内保洁、公厕的管理工作。双方未签订任何书面劳动(劳务)合同,工资由原某供电公司发放。后公司改制,刘某关系被转移到某电力责任有限公司,单

  • 图片新闻

    摘要:11月23日,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论坛暨2019年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在中国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顺利举行。

  • 平凡人徽州情中国梦

    摘要:仰时威,男,汉族,1986年出生,安徽歙县人,中共党员。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杭州从事防雷工作,并获得了物理专业研究生学历,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2008年7月注册成立歙县时威网络信息工作室(歙县

  • 《安徽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解读

    摘要:我省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下一步有哪些激励措施?企业是用人主体,也是培训主体,企业职工是此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培训重点。一是加大培训补贴力度。对企业开展的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在岗职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努力在职业技能培训的体制、模式上闯出新路,在技工培训的数量、质量上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全要素生产率。

《安徽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解读

●如何激励企业发挥培训主体作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如何缓解“就业难”?●怎样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期次:第7280期   

我 省 实 施 方 案 中 提 出 要 发 挥 企业培训主体作用。下一步有哪些激励措施?

企业是用人主体,也是培训主体,企业职工是此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培训重点。一是加大培训补贴力度。对企业开展的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技师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转岗转业培训等,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补贴范围覆

盖了企业所有技能人员及其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二是引导企业自身投入。积极推进“放管服”,企业开展的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均可自主确定工种(项目),完全基于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工种(项目)报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即可组织实施,并按规定申领培训补贴。让企业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这样它才愿意投入。三是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情况,作为支持企业申报有关人才项目补助的参考条件(如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补助)。同时,认真落实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至工资薪金总额 8%的税收政策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为职工培训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

从就业市场看,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如何缓解这个难题?

就业难、招工难并存,就是“有人没事做和有事没人做”,实质是人力资源供给侧出了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多次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

策,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此,我省把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有效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作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要目标。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扩范围。将城乡各类劳动者全部纳入补贴性技能培训政策覆盖范围,努力使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和企业,都能参加或开展培训,并及时享受政府培训补贴,逐步消除无技能、低技能从业现象。二是提层次。适时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加大对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的占比,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三是调结构。动态调整补贴性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及补贴标准,紧贴市场开展培训。不仅加大对用工量大、需求迫切的传统项目培训力度,如:家政、育婴、养老服务、家电制造等,还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培训,如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四是强基础。实施一批技能人才项目,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增强职业培训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技能培训与岗位使用有效对接。

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增强劳动者培训意愿的关键。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关系到技能培训是不是务实管用,企业和群众满不满意。《实施方案》中不少政策措施与之相关。简单归纳,在培训项目上,赋予各地和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使培训工种(项目)更符合企业和劳动者需要。在产业导向上,适应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发展,加强新业态、新产业领域培训,更好地满足新经济领域旺盛的培训需求。在需求摸底上,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用工单位培训需求收集制度,摸清劳动 者 培 训 意 愿 和 产 业 、企 业 用 人 需求。在培训内容上,加强职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支持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开发符合培训对象“口味”的教材。在培训方式上,推行“互联网+职业培训”,强化优质培训资源供给,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培训可及度和覆盖面。在结果评价上,发挥技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用评价检验培训质量,使技能培训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