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作为青年党员,张硕24小时随时待命,发现鸟巢,他给自己最低要求是白天15分钟、夜间20分钟出动处理。入夏以来,他在宁安铁路沿线处理57处鸟巢隐患,与鸟儿斗智斗勇“打游击”。
“今年我们安装了驱鸟网,车站硬横梁部位鸟巢已基本杜绝。”工作完毕,张硕的衣服像被水洗一样,他从工程车里拿出1.5升的水杯,坐在阴凉处,举杯饮尽。
宿州探伤工心系安全,钢轨B超作业一丝不苟
8月4日,中伏的第10天,宿州符离集烈日灼人。10时40分,蚌埠工务段探伤车间宿州探伤工区副工长李乐带领5名职工乘坐黄色工程车,奔向京沪线符离集站作业点。路上没有风,两旁的树梢一动不动,只听得树枝丫上的蝉声此起彼伏,声声叫着夏天。
钢轨探伤工,被称为“钢轨医生”,今天李乐和工友们要在两个小时时间完成4公里钢轨探伤任务,对钢轨进行一次每月例行“体检”。李乐说:“探伤,就像医院里做B超,只不过看的不是人,而是钢轨。要根据仪器面板上的超声波形显示,判断钢轨是否健康。”
铁道线上热浪袭人,工程车到达目的地,大家开始整理装备。人人身着长袖的夏季黄色工作服,头戴印有铁路路徽的草帽,脖子上围着吸水性强的棉质毛巾,腰部斜挎的工作包内除了人丹、十滴水,还有个盛满冰镇2升绿豆汤的大水杯,这成了大家的标配。
“今天我们在京沪下行线符离集站内进行钢轨探伤作业,现场要严格设置作业防护。作业时,打磨除锈要彻底,规范操作,不放过任何可疑波形,确保探伤质量。另外,天气炎热,我们要注意防暑。”副工长李乐布置工作。
11时28分,火辣辣的太阳透过工作服,晒得皮肤发疼,此时准备工作就绪。“上行无车,下行无车,可以上道作业!”工地防护员李可平声音洪亮。同行的闫学军、朱成华、单永军、李柱明等四名职工,抬着加满水钢轨探伤仪步行100余米,到达作业地点。“钢轨探伤仪加满水约有80斤重,为保证高温下探伤时水量充足,我们还在探伤仪把手上加挂20斤水,推行起来也是需要点驾驶技术的!”老职工单永军打趣道。他满头大汗,汗水沿着脸颊滚落在钢轨上,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渗透,浑身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此时太阳更显狰狞,近乎直射,照在裸露的皮肤上。开启电源、输入参数、调整探头位置、打开水阀、调节灵敏度等动作一气呵成。大伙儿一丝不苟地开始作业,人人脸颊挂满了汗珠,浑身湿漉漉的。
伴随着仪器发出清脆的“滴,滴……”鸣叫声,大家推着探伤仪稳步前行。太阳光越来越火辣,仪器铁质的把手开始发烫,在仪器的显示屏右下角气温显示为36℃。
12时58分,老职工朱成华突然停下脚步。“李工长,发现可疑波形!”“钢轨状态不错,灵敏度正常,波形的确可疑,进行手工校对。”副工长李乐当机立断。只见他麻利地从工具箱中掏出校对探头,蹲下身子,一只手拿着探头,一只手往钢轨面上涂抹耦合剂,进行校对。此时,脚下的道砟往上翻滚着热浪,头上的烈日近乎直射,汗水顺着脸颊向下流淌,汗珠从下巴尖滴落到道砟上,瞬间就被蒸发了。
“朱师傅,查到钢轨核伤,消除了隐患,保证了行车安全!”“来,大伙喝点冰水庆祝下。”李工长笑盈盈地说。于是,大伙儿捧起了大水杯,喝起了解暑降温的绿豆汤。稍后,大伙儿迎着骄阳,推着钢轨探伤仪继续前行。(陆应果 王梅 徐晨 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