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8-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摘要:

  • 桑间荞麦满芳洲

    摘要:“红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荞麦这种其貌不扬的草本植物,竟然会神奇地将四种颜色聚于一身,并且还被躬耕而作的父老乡亲供奉为“救命的口粮”。荞麦别名乌

  • 伏天也是福气天

    摘要:小时候奶奶常常说,伏天出生的孩子有福气,我一直深信不疑,因为我就出生在伏天里。入伏以后,夏天就开启烧烤模式,释放出全部的热情。很多人都想着法子避暑,甚至诅咒炙热的夏天。他们不懂得夏天,所以无法享受夏天

  • 乐当“鸟叔”的日子

    摘要:说来也巧,武汉“解封”当日,一对珠颈斑鸠选择了与我们家比邻而居,繁殖后代。不速之客的到来,孙娃们无不为之雀跃。其实,去年也有一对斑鸠夫妻将爱巢筑到了家门口,也许是初为鸠父鸠母,经验欠缺,新家本来是建在

  • 哈下腰就是态度

    摘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雄伟的高炉奔流着铁水,挥汗如雨的炉前工正在忙碌地劳作着。在深山里的一座炼铁厂冶炼工作现场,走来了七八个人,正在例行“联检”。检查组一行最后来到了原料作业区,就听见皮带运输机

  • 一双儿女在护堤

    摘要:暴雨不停地下已经多长时间了?城市居家之人没啥概念。除了感觉生活上的不方便之外,一切仍是安好。只有从各种媒体中,才得知暴雨带来的洪水,给长江中下游地区所造成的伤害有多深。从朋友圈里得知,我的故乡练潭圩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桑间荞麦满芳洲

   期次:第7410期   作者:□杜学峰


“红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荞麦这种其貌不扬的草本植物,竟然会神奇地将四种颜色聚于一身,并且还被躬耕而作的父老乡亲供奉为“救命的口粮”。

荞麦别名乌麦,主要有甜荞、苦荞、翅荞和米荞等四个品种。适宜种植荞麦的地方分布极广,而我所在的乡村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是个典型的圩畈地区,农作物以水稻和棉花为主,如果荞麦以主角的身份亮相于盆碗之中,那只能从侧面说明一种现象:肯定遇到了大灾之年!事实也果真如此,干旱或水涝之后,许多庄稼将会错失生长的最佳时期,成本低、易成活、周期短的荞麦于是就被派上了用场,“救命的口粮”此时真乃实至名归。尽管荞麦的产量较低,麦粉的口感也不是最佳。

荞麦的种子大多提前预留在自家的房梁之上,待皲裂的大地或水淹的稻田被犁铧翻耕过来,那一粒粒暗褐色的籽粒,被一双双粗糙的大手均匀地撒下。三四天的工夫,孱弱的小苗便顶着两片嫩叶,齐刷刷地拱出了地面;再过半个月左右,那高过膝盖的荞麦就可以封垄了,大片大片裸露的土地重新恢复了原有的绿色,不过这种绿色一统天下的局面,很快就会被纯洁如玉的白色花朵所打破。情绪原本十分低落的父老乡亲,望着那摇曳多姿的琼波雪浪,仿佛看到了度过饥荒的期盼与希望,暑气还没有完全消退的村野随之也热闹起来。

说到热闹,肯定少不了我们这群不谙世事的顽童。那时最大的美事,便是一边学唱黄梅小调,一边尽情地赏花。荞麦的花如雪一般洁白纯净,它们覆盖在绿叶之上,在轻风的吹拂下,像成群的白蝴蝶在淡红的荞麦茎上翻飞飘舞。尽管没有娇艳欲滴的花瓣,可荞麦花用积微成著的精神,灿烂成花的海洋。站在井井有条的花阵里,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生命的奇妙。

荞麦的花儿美则美矣,成熟的籽粒却让人大跌眼镜。其表皮为暗褐色,外观呈瘦削的三棱形,棱角坚硬而锐利。抓一把在手,捏捏,掂掂,既没有小麦的圆润,也缺乏稻谷的质感,倒是祖母对它推崇备至:“别小瞧了这些黑不溜秋的荞麦,它可救过不少人的命呢!”被石磨碾成的荞麦粉,竟然涅槃而成灰白色,用其切面条、包饺子、削面片,在那食难果腹的年代,称其为美味佳肴应该也算名副其实吧。印象中,祖母做得最多的还是贴粑。用和好的荞麦粉,捏成月饼一般大小的形状,然后贴在锅底烧有蔬菜的锅沿四周,盖上锅盖用文火焖上十来分钟,那黑乎乎、香喷喷的荞麦粑便做好了,拿根筷子从中间一穿而过,我们仿佛提溜着一个微型的轱辘,可以在嬉闹玩耍的同时填饱干瘪的肚皮了。

现代科学证明,荞麦的籽粒富含赖氨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维生素B1、B2、钙、磷、铁等,是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用其泡茶,黄澄碧透,齿颊留香;用其酿酒,入口纯正,余韵怡畅;用其入药,开胃宽肠,下气消积……具有如此多的功效,“荞麦,荞麦”,我不得不借用范成大的诗句来由衷地赞美了:“落日青山都好在,桑间荞麦满芳洲!”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