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市区南近10公里处的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活跃着一个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戏曲文艺团体——谯城区景英花鼓剧团,该剧团主要表演的曲艺内容为花鼓戏。2019年,亳州花鼓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入选该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今年58岁的亳州花鼓戏第五代传承人李景英告诉笔者,花鼓戏溯源于清末,舞蹈舞姿是模仿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创编而成。后来又吸收进来一些民间杂技,在舞蹈中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民间艺人还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后来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据介绍,亳州花鼓戏的表演风格朴实、明快、活泼,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
如今的亳州花鼓戏,舞台表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有着很多表现皖北农村生活的各种场景和表演形式,诸如划船、挑担、砍柴、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随着剧目的发展,亳州花鼓戏的表演手段也更加丰富,例如吸收了兄弟剧种里的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进了武术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唱腔方面,则保留了“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并且吸收了众多地方小调、民歌的营养,形成了丰富的唱腔曲调,充分展示了皖北地区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地方特色。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弘扬扎根在民间的这一优秀民族戏曲艺术,赵桥乡人民政府和谯城区景英花鼓剧团先后投资16万余元添置了流动舞台车、音响设备、演出服装、伴奏乐器等物品,致力于亳州花鼓戏的繁荣发展。
“亳州花鼓戏一定要好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据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亳州花鼓戏是独具亳州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土特产”,对研究中华民族戏曲传统、丰富民族戏曲音乐、发掘戏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生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对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和对外文化交流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值得珍惜的一种戏曲艺术文化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刘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