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10-2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最高检出台意见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技术交易所开市,助力技术要素市场创新发展。◆国内以海岛为应用场景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在沪正式启动。◆截至9月底,社保“降返补”让利企业超1.3万亿元。

  • 我省援企减负保市场主体有“温度”见“力度”

    摘要:本报讯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减负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惠企减负政策,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有力地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10月27日,记者从省经济和信息化

  • 亳州:“工会让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

    摘要:金秋时节。10月26日一大早,李晓军洗漱完毕,草草吃了口饭就兴冲冲地来到亳州市裕民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上班。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一直在江苏昆山打工的他第二次找到的工作。“是工会网上就业创业援助让俺在家门

  • 新冠疫情应急核酸检测演练

    摘要:为有效应对秋冬季节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10月27日下午,阜阳市颍州区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核酸检测演练在本区奎星苑小区安居工程广场举行,10多名医护人员和100名群众参与

  • 三万只人工繁育蚬子放流淮河

    摘要:本报讯10月27日,3万只人工繁育的蚬子(橄榄蛏蚌)被小心翼翼地运送至阜南县王家坝保护区水域,放流至淮河中,用于修复河流生态。在现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万一兵说,这是全国首次

  • 谢谢你们!帮我讨回了工资

    摘要:“俺是从江苏宿迁来天长的,向你们求助,要回自己的工资。”10月27日下午,快到下班时间了,一个外地小伙子急匆匆地跑到天长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气喘吁吁地说。经了解,这个小伙子姓刘,是江苏宿迁市人,在天

  • “创业梦工厂”助创客渡过难关

    摘要:新华社合肥10月28日电(记者董雪)“在中安创谷的帮助下,我们成功申请到50万元‘青创贷’资金,解了燃眉之急!”今年4月,资深创客姜起把自己初创的合肥房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搬入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安创谷,

  • 怀宁“直播平台”领跑灵活就业

    摘要:本报讯眼下正是各种瓜果成熟和上市的时节,怀宁县各个直播平台的“网红们”忙得是不亦乐乎。10月28日上午,该县石镜乡大塘村的“网络主播”曹娇正通过抖音宣传推销家乡的黑芝麻、山芋粉等“土货”,用“流量”带

  • 安徽开展中小企业应急贷款试点

    摘要:新华社合肥10月28日电(记者王菲)安徽省近日启动中小企业应急贷款试点工作,应急贷款试点工作聚焦受疫情、汛期影响,营业收入下降、现金流紧张,但仍有市场前景的制造业、外资外贸、文化旅游等行业的中小企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万只人工繁育蚬子放流淮河

属全国首次用于修复河流生态

   期次:第7462期   

本报讯 10月27日,3万只人工繁育的蚬子(橄榄蛏蚌)被小心翼翼地运送至阜南县王家坝保护区水域,放流至淮河中,用于修复河流生态。在现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万一兵说,这是全国首次。

此次分别在王家坝闸和郎湾村保护区水域进行放流,均是最适宜蚬子生存的水域。增殖放流时,技术人员身穿连体雨裤,手持“底播器”逐个放流。

“底播器”长约1.5米,中空,尖尖的头部可插入河床打洞,尾部用于放入蚬子。洞穴打好后,技术人员按动尾部把手,头部自动打开,蚬子被放入洞穴内。

“这是一个技术活,打的洞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蚬子露肉的一头要朝下,这样才能正常地吸收水中的浮游生物。”一名技术人员说。

蚬子是我国特有淡水经济贝类,它的生态价值高,碳汇功能显著,净水能力突出,也是我国蛏蚌属仅有的3个现生种之一。但近40年来,由于受到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及寄主鱼资源衰退等影响,蚬子自然资源急剧衰退,已处于受威胁或接近濒危状态。“一只成年蚬子(长约11-12厘米)每天净化的水质可达40升,是河流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副主任闻海波说,蚬子广泛分布在淮河水域,它的生存状况是淮河生态好坏的一面镜子。

由于该物种频危程度加剧,保护开发利用迫在眉睫。2016年底,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获批。随后,蚬子的捕捞被纳入政府管理,个人不得擅自捕捞。2018年,阜阳市农业农村局、阜南县政府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正式开展战略合作并签约,共同推进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开发利用工作。“通过3年多的攻关研究,我们突破了蚬子人工繁养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万一兵说,此次增殖放流,实现了蚬子这一珍稀特色水生生物资源的繁育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恢复蚬子种群,也为以后推广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方松高 本报记者 李群)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