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7日,3万只人工繁育的蚬子(橄榄蛏蚌)被小心翼翼地运送至阜南县王家坝保护区水域,放流至淮河中,用于修复河流生态。在现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万一兵说,这是全国首次。
此次分别在王家坝闸和郎湾村保护区水域进行放流,均是最适宜蚬子生存的水域。增殖放流时,技术人员身穿连体雨裤,手持“底播器”逐个放流。
“底播器”长约1.5米,中空,尖尖的头部可插入河床打洞,尾部用于放入蚬子。洞穴打好后,技术人员按动尾部把手,头部自动打开,蚬子被放入洞穴内。
“这是一个技术活,打的洞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蚬子露肉的一头要朝下,这样才能正常地吸收水中的浮游生物。”一名技术人员说。
蚬子是我国特有淡水经济贝类,它的生态价值高,碳汇功能显著,净水能力突出,也是我国蛏蚌属仅有的3个现生种之一。但近40年来,由于受到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及寄主鱼资源衰退等影响,蚬子自然资源急剧衰退,已处于受威胁或接近濒危状态。“一只成年蚬子(长约11-12厘米)每天净化的水质可达40升,是河流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副主任闻海波说,蚬子广泛分布在淮河水域,它的生存状况是淮河生态好坏的一面镜子。
由于该物种频危程度加剧,保护开发利用迫在眉睫。2016年底,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获批。随后,蚬子的捕捞被纳入政府管理,个人不得擅自捕捞。2018年,阜阳市农业农村局、阜南县政府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正式开展战略合作并签约,共同推进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开发利用工作。“通过3年多的攻关研究,我们突破了蚬子人工繁养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万一兵说,此次增殖放流,实现了蚬子这一珍稀特色水生生物资源的繁育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恢复蚬子种群,也为以后推广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方松高 本报记者 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