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11-0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馒头上市小镇流金

    摘要:“巴比”长成记10月中旬,“中国包子第一股”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远在千里以外的怀宁县江镇镇如同“炸开了锅”般,有人四处奔走相告,有人三五相聚讨论。说起巴比馒头,不得不

  • 孙永霞:黎明出发的“城市摆渡人”

    摘要:一年四季,凌晨时分,在合肥市樊洼路往西方向经常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骑着一辆20寸自行车向合肥公交集团公司第二巴士公司场区快速驶近,待她走进大门脱下风帽时,场区保卫才看清楚是232路女驾驶员孙永霞。每

  • 与老站道岔告别

    摘要:近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阜阳工务段线路重点车间的职工,在田家庵火车站整组更换服役20年的道岔设备。始建于1934年的田家庵火车站是安徽人自行勘测、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站内的2号道岔“服役”了20年,为淮

  • 亲子互动体验农事乐趣

    摘要:近日,休宁县行知幼儿园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一场“农运会”的角逐,推单轮车、挑皮篓、插秧苗……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从亲身实践中感受农事乐趣,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程国伟/摄

  • 暖心班组,从洗衣开始

    摘要:“陈大爷,您住院这么多孩子忙前忙后……”近日,安徽电建一公司机械化大修厂综合二班陈林的父亲生病住院,医生说他有福气,子女们都悉心照料。其实,陈林是独生子女,眼下他正在公司巴基斯坦项目上工作,替他“尽孝

  • 民法典中的绿色元素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绿色民法典”之称。因为它不仅在总则编把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还在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各编设立了近30个绿色条款,对民事行为进行必要的绿色限制。通过构筑贯彻生态文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馒头上市小镇流金

——“中国面点师之乡”怀宁县江镇镇的致富故事

   期次:第7467期   

“巴比”长成记

10月中旬,“中国包子第一股”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远在千里以外的怀宁县江镇镇如同“炸开了锅”般,有人四处奔走相告,有人三五相聚讨论。

说起巴比馒头,不得不谈起它的创始人刘会平。刘会平是怀宁县江镇镇人,1995年,他转行开始拜师学习面点手艺。1999年刘会平带着干出一片事业的信心来到上海创业,屡遭挫折。“是江镇人骨子里天生不服输的精神,我不能灰溜溜地逃离上海,我要重整旗鼓。”刘会平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同时研究分析上海的早点市场。2001年,“刘师傅大包”开业,迅速走红,很快南京路开分店……“刘师傅大包”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

2003年,一位老顾客说:“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带到办公室,你们如果像麦当劳那样多好。”一语惊醒刘会平,他从此走上品牌化经营。2003年2月,“刘大师傅大包”更名为“巴比馒头”;8月,申请注册了“巴比”品牌商标;12月,“巴比馒头”品牌被评为“上海最受欢迎的食品小吃”,2007年,正式接受加盟连锁经营……

如今,巴比馒头全国门店2931家,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广东和北京。2018年的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2020年10月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也迎来了它的新时代。

小面点带富一方

逢年过节、上梁进房等重要日子,江镇人都会有做小麦粑粑、馒头的习惯,可以说江镇有着非常深厚的面点制作基础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江镇先后有千余户人家在安庆周边地区从事面点行业。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江镇人敏锐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商机。短短几年时间,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大城市都能看到江镇人开的馒头铺。跨入新世纪,一些江镇人摆脱传统经营模式,开始致力于创立自己的面点品牌。

何广武是江镇镇新合村人,早年他在苏州成立天添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发展了237家加盟店,年销售额超亿元。1000多名职工都是来自家乡和外乡的贫困户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贫困户就有300余户。同样,江镇镇上丰村何汪银从2008年开始,在江苏省苏州市成立沙士比公司,至今已开了300多家连锁店,每天日营业额超过100万元,并带动安徽、江西等地600多名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从最初的作坊式“一对夫妻两口锅”的夫妻店,到成立公司,拓展品牌,创新产品,紧跟时代脉搏,江镇面点实现大飞跃,出现了以“巴比馒头”为代表的十多个颇具市场知名度的连锁品牌。2008年8月,第三届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产业发展大会在江镇召开,江镇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穷地方,在这次会议上被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授予我国首个“面点师之乡”称号。“江镇镇总人口3.8万,其中有2万余人常年在外从事面点行业,一年的销售额达到近百亿元,‘小馒头’带动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江镇镇负责人自豪地说。

馒头红火蒸笼俏

走在江镇镇老街上,一路可见许多家庭式的蒸笼生产作坊,数以万计做工精美、大小各异的竹蒸笼整齐地晾晒在沿街道旁,这些小作坊吸纳了留守的村民和不能外出做馒头的贫困户。全镇做蒸笼业务的厂家有40多家,年产蒸笼25万多套,产值超亿元,还解决了上千人就业。

詹齐明是江镇当地的“能人”,2013年他创办了自己的蒸笼企业。得益于当地面点行业规模逐步扩大,蒸笼产业也是越做越强。截至目前,他所创办的齐明蒸笼厂年产蒸笼10余万套,年收益约2000余万元。

贫困户彭进生因为身体和家庭原因,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经过镇村干部牵线搭桥,他在齐明蒸笼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考虑他身体情况,就安排他从事包装、小物品搬运等工作。”詹齐明说。齐明蒸笼厂吸纳了江镇镇日新、赵山、联山、上丰等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仅如此,在该镇示范带动下,洪铺、平山、石牌等周边乡镇约8万余人常年从事面点及相关产业。

同时,江镇镇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优势,通过搭平台、谋活动、推产业,加快推进面点产业发展。该镇由政府主导和知名企业参与,组建面点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联结商户、开拓市场、传递信息、维护权利等核心作用;通过举办美食节、面点师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面点经济可持续发展性;办好面点培训学校,加大对从业者的技术培训,为江镇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面点后备人才。

(檀志扬)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