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长成记
10月中旬,“中国包子第一股”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远在千里以外的怀宁县江镇镇如同“炸开了锅”般,有人四处奔走相告,有人三五相聚讨论。
说起巴比馒头,不得不谈起它的创始人刘会平。刘会平是怀宁县江镇镇人,1995年,他转行开始拜师学习面点手艺。1999年刘会平带着干出一片事业的信心来到上海创业,屡遭挫折。“是江镇人骨子里天生不服输的精神,我不能灰溜溜地逃离上海,我要重整旗鼓。”刘会平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同时研究分析上海的早点市场。2001年,“刘师傅大包”开业,迅速走红,很快南京路开分店……“刘师傅大包”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
2003年,一位老顾客说:“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带到办公室,你们如果像麦当劳那样多好。”一语惊醒刘会平,他从此走上品牌化经营。2003年2月,“刘大师傅大包”更名为“巴比馒头”;8月,申请注册了“巴比”品牌商标;12月,“巴比馒头”品牌被评为“上海最受欢迎的食品小吃”,2007年,正式接受加盟连锁经营……
如今,巴比馒头全国门店2931家,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广东和北京。2018年的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2020年10月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也迎来了它的新时代。
小面点带富一方
逢年过节、上梁进房等重要日子,江镇人都会有做小麦粑粑、馒头的习惯,可以说江镇有着非常深厚的面点制作基础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江镇先后有千余户人家在安庆周边地区从事面点行业。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江镇人敏锐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商机。短短几年时间,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大城市都能看到江镇人开的馒头铺。跨入新世纪,一些江镇人摆脱传统经营模式,开始致力于创立自己的面点品牌。
何广武是江镇镇新合村人,早年他在苏州成立天添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发展了237家加盟店,年销售额超亿元。1000多名职工都是来自家乡和外乡的贫困户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贫困户就有300余户。同样,江镇镇上丰村何汪银从2008年开始,在江苏省苏州市成立沙士比公司,至今已开了300多家连锁店,每天日营业额超过100万元,并带动安徽、江西等地600多名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从最初的作坊式“一对夫妻两口锅”的夫妻店,到成立公司,拓展品牌,创新产品,紧跟时代脉搏,江镇面点实现大飞跃,出现了以“巴比馒头”为代表的十多个颇具市场知名度的连锁品牌。2008年8月,第三届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产业发展大会在江镇召开,江镇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穷地方,在这次会议上被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授予我国首个“面点师之乡”称号。“江镇镇总人口3.8万,其中有2万余人常年在外从事面点行业,一年的销售额达到近百亿元,‘小馒头’带动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江镇镇负责人自豪地说。
馒头红火蒸笼俏
走在江镇镇老街上,一路可见许多家庭式的蒸笼生产作坊,数以万计做工精美、大小各异的竹蒸笼整齐地晾晒在沿街道旁,这些小作坊吸纳了留守的村民和不能外出做馒头的贫困户。全镇做蒸笼业务的厂家有40多家,年产蒸笼25万多套,产值超亿元,还解决了上千人就业。
詹齐明是江镇当地的“能人”,2013年他创办了自己的蒸笼企业。得益于当地面点行业规模逐步扩大,蒸笼产业也是越做越强。截至目前,他所创办的齐明蒸笼厂年产蒸笼10余万套,年收益约2000余万元。
贫困户彭进生因为身体和家庭原因,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经过镇村干部牵线搭桥,他在齐明蒸笼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考虑他身体情况,就安排他从事包装、小物品搬运等工作。”詹齐明说。齐明蒸笼厂吸纳了江镇镇日新、赵山、联山、上丰等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仅如此,在该镇示范带动下,洪铺、平山、石牌等周边乡镇约8万余人常年从事面点及相关产业。
同时,江镇镇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优势,通过搭平台、谋活动、推产业,加快推进面点产业发展。该镇由政府主导和知名企业参与,组建面点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联结商户、开拓市场、传递信息、维护权利等核心作用;通过举办美食节、面点师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面点经济可持续发展性;办好面点培训学校,加大对从业者的技术培训,为江镇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面点后备人才。
(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