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三毛成功完成淋巴细胞捐献
两年多前,亳州市扶贫干部单三毛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一名患者的生命。如今,这名患者病情复发,需要二次捐献。2020年11月2日,在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单三毛再一次挽起了袖子捐献淋巴细胞,给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据悉,他是我省扶贫干部中首位二次“出手”捐献的人。
二次捐献挽救同一患者
11月2日下午1时05分,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伴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停止运转的“嘀嘀”声,最后一滴淡红色淋巴细胞悬液顺着长长的导管,缓缓流入采集袋中,126毫升的淋巴细胞被成功采集。时隔两年,单三毛再次为同一名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今年41岁的单三毛是亳州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目前担任蒙城县坛城镇张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2011年5月,在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亳州工作站成立的第一天,单三毛就积极报名,采集了造血干细胞样本,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库。“2018年我刚接到扶贫任务,准备到蒙城县扶贫时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我与一名患有急性骨髓系白血病的33岁女性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单三毛说,接到电话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捐献,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再次配型,4月份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这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捐献后,单三毛收到了患者的一封感谢信:“恩人,真心谢谢您伸出温暖的双手,您无私的爱心和奉献重新让我拾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我相信当您的造血干细胞输入到我的身体中时,我与病魔斗争的年轻生命必将迎来第二次生命,我又可以回到两个年幼的孩子身边陪伴他们成长。”虽然彼此之间素不相识,但是看到字里行间真挚感人的话语,让单三毛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线扶贫奋战脱贫攻坚
完成首次捐献后,放不下工作的单三毛婉拒了组织劝他先休养身体的好意,于4月份当月就赶往蒙城县坛城镇张圩村,开始了自己的扶贫工作。
经过单三毛和扶贫工作队的努力,曾经贫困落后的张圩村村居面貌明显改善,村民广场设备齐全,硬化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35%下降到0.058%。2019年村集体经济产值突破50万元大关,成为蒙城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村,2020年5月份被评为蒙城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快村”。
然而,正当单三毛和村干部们全力奋战脱贫攻坚,冲刺全面脱贫工作时,他又接到了红十字会的通知:曾经救助的那名患者病情复发,需要他捐献淋巴细胞。
克服困难点燃生命希望
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单三毛,一听说是“救命”,依然二话没说,当即答应。因为单三毛知道,自己的捐献就意味着带给病人生命的希望,他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个素未谋面却有着特殊缘分的人。家里老人不同意,他就尽量瞒着;扶贫工作忙,自己想办法克服……这一切的一切只为给捐献做好准备。“这两年的扶贫工作让我有了更多机会和因病致贫的人打交道,我看着一个家庭宁愿砸锅卖铁也要救亲人的生命,这样的亲情打动着我。我也深深体会到生命不是一个个体,还紧系着一个家庭的团圆和幸福。”单三毛说,他知道那名血液病患者是一名母亲,家中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更知道母亲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因此他愿意克服一切困难进行二次捐献。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根据中华骨髓库安排,单三毛于11月2日在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捐献了126毫升的淋巴细胞。这袋带着体温的淋巴细胞,将为等待受捐的年轻母亲带去新的生命希望。
(李锦文 陈贝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