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全国深化电信行业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会议上,淮南移动公司宋立芳劳模工作室被命名为“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中国移动全集团获得该称号的三家工作室之一。这也是工作室继“安徽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移动劳模创新工作室”之后,再次获得高级别命名表彰。
从一位省级劳模单兵作战到23位技术骨干团队攻坚,从一个为解决实际工作困难诞生的“研讨小组”到一个手握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等研发成果的“创新工厂”,从一个地市级单位的创新工作室到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集团及行业级创新工作室,8年来,淮南移动公司宋立芳劳模创新工作室播撒下劳模精神的种子,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成长蜕变,开出“创新之花”。
技术“大拿”攻坚克难结硕果
2012年1月,宋立芳劳模工作室诞生。工作室从成立之初便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虽然最初的成员只有15人,但个个都是技术“大拿”。其中最核心的一位,便是宋立芳,她凭着一股狠劲奋战在信息通信第一线并将创新的思维带入到日常的工作中,解决了一个个发展难题,成为淮南移动人眼中的“大神”。
工作室成立的契机与宋立芳有很大的关系。2011年,宋立芳在集中监控班工作期间遇到了基站备用电源告警监视设备问题,于是,她就和同事一起加班分析到深夜,不断地摸索、尝试,这便有了工作室的雏形。后来,他们的研发成果成功申请专利,极大地提高了基站设备供电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维护效率。
最初工作室的成员大多来自网络部门,解决网络问题、提高网络质量就成了工作室的攻坚方向。仅在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年,成员们就出色完成了分布式高压直流供电系统改造研究、蓄电池差异化维护等研究,有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当年安徽移动的科技进步奖,一项研究获得了管理创新奖。“2013年,淮南移动公司新办公楼启用,公司为劳模创新工作室配置了各种设备,工作室面积从18平米扩大到70平米。”宋立芳介绍到,“此时的工作室渐渐走上正轨,我们以‘打基础、建制度、搞创新’为抓手,把工作重点从抓日常工作转变为营造创新氛围、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团队进步,不断提升移动通信精品网络质量,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
近几年,公司IDC类托管项目越来越多,传统空调无法精准制冷,不仅容易造成托管机房过热问题,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此,工作室研发建立了一套60KW背板精准送风空调,通过网络机柜内温度采样器电子控制机柜上下喷口,使空调能够根据温度进行精准制冷。经过验证,背板空调能效比传统空调一级能效提升31.25%,单台月节约电费9500余元。
宋立芳带领团队矢志创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用青春书写着工匠人生。2013年至2019年间,宋立芳劳模创新工作室硕果满满,24个项目获奖,同时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成果。
“传帮带”打造集聚人才“强磁场”
近年来,淮南移动公司更加注重榜样引领作用,厚植企业文化,公司内部掀起了弘扬“移动匠人精神”、积极“争先进位”的热潮,劳模工作室更加受到重视。
为了切实发挥劳模工作室功能,公司以“团结、务实、创新、奋进”为关键点推进工作室提质工作。一方面,发挥劳模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吸纳年轻骨干,通过“师带徒”、“老带新”,将工作室打造为集学习、研究、创新、育人为一体的平台。在工作室里“打磨”过的成员不仅是各自岗位上的“尖兵”,更是人人都握有奖项的“创新工匠”。另一方面,工作室将研究的重点从通信网络延伸至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重点、难点、关键点,也因此,更多的员工有机会加入到工作室里来,更多课题的研究能够得到公司的扶持,更多的成果得以开花结果。
由于工作室创建工作突出、创新成果斐然,2017年12月,宋立芳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安徽省总工会命名为“安徽省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4月,又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参评的36个劳模工作室中脱颖而出,获中国移动集团公司首批“中国移动劳模工作室”称号。
为进一步建好、用好劳模工作室,发挥劳模工作室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为劳模和技术骨干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淮南移动高度重视,由工会牵头,对“宋立芳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了重新选址规划、改造升级。目前,工作室成员23人,平均年龄37岁。工作室的研发成果走向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更大的舞台。2019年,宋立芳劳模创新工作室被纳入首届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
淮南移动公司工会有关负责人说,宋立芳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公司播撒下“争创一流,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种子,种子随风飘送到远方,会再生出一棵树、一片林,那就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参天大树”,是人才频出汇聚的“茂密之林”。
(本报记者 魏如冰 通讯员 韩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