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次生产部署会在昌景黄高铁休宁制梁场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劳务协作队伍负责人、农民工代表等,会议的组织者是不久前成立的制梁场民主管理委员会。通过民主管理委员会这一常态化的合作平台,项目部与协作队伍在研究解决施工生产和员工生活问题时变得更加通畅和有效。“进了四局门,就是一家人。”这是记者在中铁四局工地上常听到的一句话。对于在这里打工的农民工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承诺——它意味着农民工在这里收入有保障、工作有尊严、前行有动力。
采访中记者看到,从着眼于提升农民工主观能动性的“五同”管理工程,到着力于素质提升的“五自”发展工程,再升级为正在致力于产业工人队伍的建功圆梦的“五共”筑梦工程,中铁四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地实现着“蝶变”。
筑梦,为了一个共同的“家”
今年秋天,一场隆重的农民工入会仪式在中铁四局承建的昌景黄高铁安徽段站前一标工地上举行,参与昌景黄高铁建设的千余名农民工融入了工会大家庭。
随即,休宁制梁场率先成立了项目部与劳务协作队伍共同组成的民主管理委员会。在民主管理委员会的积极推动下,制梁场建起了农民工志愿服务站,向协作队伍派驻了党群协理员,从制梁场和协作队伍中选聘了6名群安员。“五保一树”活动和“大干100天”专项竞赛中,协作队伍农民工和管理人员同为劳动竞赛的主力,按月进行考核和表彰。
在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室,制梁场副总工程师薛彦根成为协作队伍的义务顾问,为协作队伍在制定施工方案、提高质量、减少损耗等方面提供技术帮扶。“我们正在实践的‘五共’,就是让农民工在这里有家的感觉,最终将企业与农民工打造成责任义务共担、安全质量共管、管理效益共赢、文明和谐共建、使命梦想共圆的命运共同体。”中铁四局昌景黄高铁安徽段站前一标经理部党工委书记胡雪松向记者介绍。
从“五同”到“五共”的“蝶变”
“中铁四局协作队伍的农民工有近10万人,2005年以来,我们针对农民工集中的行业特点,在包括自有员工和协作队伍中探索实践从‘五同’管理、‘五自’发展、‘五共’筑梦的‘三个五’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助推企业高质量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全总十七届执委、中铁四局集团工会主席、副总经理李朋谦如是说。
时间回溯到2005年3月24日,建设中的合武铁路工地。来自六安农村的沈士琴作为农民工代表参加了中铁四局合武铁路第四经理部召开的第一届职代会,听工作报告、领导干部述职,共商项目发展大计。“我们钻孔桩劳务费单价低了,你是职工代表,能不能去给经理部领导说说?”两家钻孔桩作业班组的负责人找到沈士琴。
经理部领导接到沈士琴的反映立即进行了调查和确认,但是鉴于合同已经签订,便提出“只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序,经理部给予一次性奖励”,两个班组负责人放下心来。
中铁四局合武铁路第四经理部里,高峰期的农民工达到600多人。项目部职工与农民工同学习、同劳动、同参与、同生活、同娱乐,中铁四局提出了“五同”管理在这里得以实践和创新。“五同”管理的提出与实践,开创了中铁四局与劳务队伍合作共赢的先河,其中,仅创建“幸福小家”一项中铁四局每年就投入5000多万元,“五同”在中央企业系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农民工队伍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中铁四局工会意识到,必须正视农民工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在生产管理中为他们搭建自我发展的大舞台,以“自我民主管理、自我培训教育、自我竞赛争先、自我权益维护、自我生活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工“五自”发展工程开始探索。
2009年初,合蚌高速铁路动工建设,在中铁四局合蚌客专下塘梁板场工会的支持和指导下,7支协作队伍共同开展了“合蚌党旗别样红,我为梁场争第一”等系列劳动竞赛。最让协作队伍的农民工高兴的是,他们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殊荣——26名农民工受到表彰,拿着荣誉证书、佩戴大红花的光荣瞬间和先进事迹不仅被贴进了宣传栏,还寄回了他们家乡。
利用橱窗、公开栏等,下塘梁板场把工作重点、年度目标等生产经营方面的大事以及农民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统统公布出来,邀请农民工参加民主管理会、建言献策座谈会,让每一位农民工感受到自己就是梁板场的一员。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2018年召开的中铁四局四届四次职代会指出产业工人队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提出通过实施“五共”筑梦工程,推动管理手段、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升级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中铁四局在国内外有400余个在建项目,“五共”实践活动正在这一个个火热的建设工地上生根开花。
(戴恒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