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家也有家风的话,则非“认真做事、忠于职守、无私奉献”这十二个字莫属了。而这,是我从父亲言传身教中慢慢领悟到的,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
1986年5月18日,作为武警中队长的父亲,在率队配合公安机关抓捕一名持枪劫持人质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双眼和头面部不幸被罪犯手中的猎枪击中,瞬间负伤失明。当时还在母腹中的我,就随着母亲父亲一起,奔波在合肥、上海等大医院,直到母亲肚子大到实在不方便坐车了,才躺在部队吉普车的后座上,颠簸几百公里回到老家黟县待产。母亲还因此难产,不是医生剖腹抢救及时,脐带绕颈的我,必将在母腹中窒息,自然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了。这些都是我懂事后,父亲亲口告诉我的。
不仅如此,父亲还告诉我,当时母亲风尘仆仆赶到省立医院父亲的病床前,他就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低着头对结婚才满一周年的妻子说:“如果在一年前负伤失明,就不跟你结婚,不拖累你了。”
“如果是那样,我会在病房里立刻跟你举行婚礼,做你一生一世的眼睛。”我的母亲却毫不迟疑地牵起他的手,坚定地说,“现代医学发展飞速,等到眼球移植术成功那天,我给你献一只眼睛,让你重见光明。”正是在我母亲的支撑和陪护下,才让父亲走出那段人生低谷,才有了后来的写作成就。
父亲的眼睛还是医治无望,看不见迟到半年的我,成了他终身的遗憾。后来,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我们一家来到池州落户定居,从此我们有了一个温暖而又完整的小家。稳定下来的父亲,开始在母亲的支持下学习写作,走上了一条艰辛的文学之路。
一个盲人,什么也看不见,写作谈何容易。很小的时候,我就目睹父亲用一只圆珠笔,在一张张白纸上凭感觉摸索着写,不停地写,甚至连圆珠笔油写完了也不知道。他的处女作,写出母亲真情真爱的纪实散文《我的太阳》,就是这样写成的。文章发表后喜获全省报纸副刊佳作年度评比一等奖,一时轰动池城。记得当时的贵池县广播电台一个记者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望望父亲,豪迈地说:“长大后我也要当武警,跟爸爸那样去抓坏人。”后来,为了方便写作,母亲打听到安庆有一所盲哑学校,便陪着父亲去学盲文。然而盲笔就象锥子,一次次扎破父亲的手指,鲜血染红了一个个盲文点字,父亲却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年少的我,常常被父亲这种不畏艰难、勤奋写作的精神感动,真正懂得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
2005年后,凭借着一款语音读屏软件,父亲学会了使用电脑,从此打字、改稿、编辑投稿他都轻松搞定,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个飞跃。我把父亲先前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文章一一敲打出来保存,父亲知道了很是开心。后来父亲把这些文章集结起来,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点亮翅膀》。写作至今,父亲已经在十多种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200多篇,拿到获奖证书40多本,成了安徽省作协会员,中国盲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在我上实验小学三年级时,班主任大概从媒体报导中知晓了我父亲的事迹,便邀请我父亲来班上,给同学们讲他从一个武警战士,到盲人,再一个华丽转身,成为作家的人生故事。同学们听后十分感动,纷纷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明信片等,致以真诚的祝福。班主任还让同学们以这次班会感受写一篇作文,并说要挑出几篇请我父亲指导。同学们更是跃跃欲试。
随着父亲名声越来越大,许多学校、部队、社区和机关单位,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至今少说也有三十多场了。我曾打趣地问他,这样费心劳力地到处作报告,有报酬吗?父亲却严肃地责怪我道:“作为池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报告团’的成员,关爱下一代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谈何报酬。”
2019年,父亲先后被表彰为池州市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池州人、七月份池州好人、八月份安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这一年在池城秋桂飘香时节,省级记者团再次联合采访了我正当花甲的父亲,使他的事迹,通过广播、电视、省报和省级新闻网再次传向四面八方。今年建军节,父亲又走上了央视七套国防军事频道的特别栏目《我的名字叫建军》。
在我看来,父亲这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正是我家“十二字”家风的最好诠释。如今,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还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要努力,把父母亲几十年心血凝成的良好家风接过来、传下去,还要用我的言传身教,最大限度地去影响我的学生们,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江亮)
该文获征文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