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一社区智慧社区服务站
在合肥市数据资源局的“城市大脑”屏幕上,“数据汇聚与共享总量”“部门应用能力调用次数”等指标悉数展现,一个个跳动的数据,无不体现着合肥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聪明”。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按照“数字江淮”建设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制定印发了《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1-2023 年)》,规划搭建“政务云+城市中台+典型应用”的城市大脑体系,有效提升了政府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服务能力。
今年正值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收官之年。截至目前,合肥“城市大脑”已建设完成54 个场景,按计划持续推进 13 个场景,正在建设实施 18 个场景;已归集 1.84 万类 343 亿条数据,共享数据1186类2503.7亿条,上线能力3734个,减少群众和企业1.8亿余次跑腿及材料提交……
智慧社区 精准高效
在瑶海区元一时代花园小区里,8 栋居民楼共 16 个单元安装了高空抛物高清监控探头,可以 7×24 小时对楼宇外立面进行监控,一旦识别到抛物线,智慧社区平台就会报警。“在管理中,以往最让我们头疼的就是小区内部发生的高空抛物事件。现在有了这个高空抛物监控服务,我们管理起来方便多了。”元一社区党委书记张震宇告诉记者。
作为合肥市首批试点智慧社区之一,元一社区还为辖区内80岁以上、患有基础病或是残障的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门磁和智能猫眼,并与社区的“智慧平台”相连接。一旦发现老人长时间没出现开关门的状态,后台就会生成预警,然后通知网格员、物业和其家属,方便及时上门查看,用“科技+服务”守护老人安全。
群众生活安心、舒心、放心,正是合肥市依托“城市大脑”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结果。据了解,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于2020 年正式启动。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 4个示范样板社区、4 个试点智慧小区以及 50个平安小区。
交通出行 方便快捷
今年高考期间,为保障考生出行畅通,市交警支队依托交通超脑历史数据,提前分析研判考点周边可能拥堵路段,梳理重点监测区域。同时对考试当天考点周边设备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优化信号配时。“我们通过更改信号控制相位、修改相位时间等方式修改优化考点周边交通秩序。”合肥市交警支队民警王飞介绍道。
近年来,在合肥“城市大脑”的支撑下,交通超脑汇集海量数据赋能城市交通治理,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据了解,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截至6月中旬,“交通超脑”已覆盖了市区1017条道路,50个网格区域,实现全市2486个路口基础信息建档、1192个重点路口优化、70个重点路口精细化时段划分;每日接入的5000万条公安交管数据、1000 万条天网卡口数据、1.5亿条互联网路况数据开展综合分析,提升已治理区域畅通率,通行延误时间减少约20%,高峰时间拥堵指数同比下降5%。
政务服务 智慧便捷
在合肥,以前申请办理营业执照需要几个工作日,现在只需要 4 个小时。“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我们从2019年自主研发了智能审批系统,实现了企业设立、公积金开户等事项的网上申报,一般一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结。”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副局长凌义说道。
在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城市大脑”在做支撑。“城市大脑”将合肥市的数据汇聚到统一的城市中台(即数据底座平台)。截至目前,数据底座累计汇集 72 个市直部门、294 个区县部门 343 亿条数据,打通全市近200 个信息系统,基本完成跨系统、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城市大脑”已生产上线 3734 个信息能力,覆盖不动产登记、住房保障审核、中小学报名等590余个业务应用场景,共减少群众和企业 1.8 亿余次跑腿及材料提交……
数据赋能,兴业惠民。“一方面,老百姓在户籍迁移、不动产登记等方面的业务需求,都可以在皖事通合肥分站进行线上办理,我市政务服务基本实现全程网办;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每个方面都用到了数字化、信息化,比如在市内任何一个餐厅都可以进行线上点餐、付费,公积金的办理和提取可以线上化…… 可以说,数字化、信息化已经不知不觉深入到合肥市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伟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刘艳玲)